怎么活,都是一场人生,不该在这件事上谈成败,论英雄。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十三岁的时候,第一次读到三毛的作品是《撒哈拉的故事》,觉得她自由又洒脱的,实在是非常的酷。
所以后来看到三毛在医院用丝袜结束自己一生的消息,却始终都不愿相信,那个人怎么会是淡淡的说着:"如果自杀可以解决问题的话,那么世界上没有活人"的三毛呢?
若以作品成就来论三毛,她无疑是成功的,一生写了43部优秀的作品,受到很多读者的喜爱。曾经有一次她去成都时,一群书迷跟着她能走几个钟头。她死后,文化界为纪念她设立了"三毛文学奖",足见她的作品是非常有影响力的。
可是若以结局来论三毛,她的人生无疑就是个悲剧,从小个性特立独行没有朋友,后来患上抑郁症,在自己的世界里横冲直撞,又不断与自己和解,失去了一生挚爱荷西,最后孤零零在医院自我了结。
三毛在离世之前,打了2通电话出去,遗憾的是都未接通,这可能是她在黑暗中最后的自我挣扎,但是这2个电话都不是打给父母的,也没有只言片语留下。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在三毛这个"不得善终"的结局上,父母的教育确实是失败的。
一、童年时期没有关爱和安全感
三毛在家里排行老二,从小性格怪异,既不与姐姐弟弟们玩一起,也不与其他小伙伴合群。当时三毛全家住在重庆的时候,风俗是在家里埋一个水缸。
有一次,全家人都在吃饭的时候,突然听见有激烈的打水声音,父亲和母亲急忙赶过去看,只见三毛头在水缸里,脚伸在外面扑腾,一把她拉出来。
可是令三毛父母惊心的是,她居然把双手撑在水缸底部,这说明三毛是故意往水里钻的,父母亲平时教育她们四姐弟,是不允许在水缸旁玩耍,但三毛却偏偏玩出了"心跳",她被救上来的那一刻,没有一般小孩遇险得救后的后怕,只吐了一口水出来,说一句"感谢耶稣基督"。
这种特立独行的个性,连小伙伴们都对她退避三舍,可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看,类似三毛的这种做法,其实在很多家庭都出现过,孩子为了引起父母的关注和关心,总会怀疑父母是不是不爱她了,所以就会做些事情引起父母的注意。
比如:做错事的时候不仅不肯承认错误,而且还会用变本加厉的叛逆来获得关注;
或看到想要的玩具,不买就哭,甚至就在地上打滚;自己的所有玩具、书本、零食全部都不肯与他人分享,跟她讲道理一句都听不进去,看到别的小朋友有的东西,马上抢要据为己有。
这些现象在当代社会的二胎家庭中更为明显,二胎妈妈常常说"大宝照书养,二宝当猪养",所以被当成"猪"并不是"宝"的二胎三毛明显就有了情绪,她曾经跟父亲说过一个观点,也可能是她的亲身感受。
她跟父亲说:每个家庭的老二跟其他孩子都会有点不一样,老二就像是一块夹心饼干,父母看见的总是上下那两块,夹在中间的其实可口,但是不容易受注意,所以常常蹦出来捣蛋,以求关爱。
年幼的三毛不懂,只是一味地以乖张的行为引起父母的关注,可是父母并没有把三毛的这种"不正常"放在心上,谈到这个问题父亲也不以为然,他不知道每个孩子越不可爱的时候,其实那就是她越渴望得到爱的时候。这是三毛父母在教育上犯下的第一个错误。
二、哪怕是难堪时,作为父母请坚决地站到孩子身边
无论是在重庆还是后来搬到台湾,三毛的家庭的条件一直都很不错,父亲也有一份非常体面的工作,但是却有着一个"不体面"的二女儿。
童年时期的三毛,突然有一天,像是发现了新大陆般,迷上了"拾荒",路上的一根树枝,她觉得是一个"魔法棒",玩游戏的时候,她用这个"魔法棒"点到谁谁就出局。
后来发展到对"拾荒"一发不可收,一个香水瓶,一个包装盒,或者是一根绳子……都是她的"宝贝",她总能用她的手把这些东西重新赋予它们生命的意义,所以一股脑的全部往家里带,家里一度塞满了她的"垃圾",拾荒的快乐只有三毛能懂。
这种行径三毛的父母很难理解,特别是邻居、朋友怪异的目光和不善的议论,更是让整个家庭都尴尬,所以当三毛被学校老师以"数学考试作弊"为由被处罚时,父母并没有选择相信她,而是下意识的反应:"没有什么事情是三毛干不出的"。
其实当时三毛的数学考试能打高分,仅仅是因为她的"投机取巧",她知道数学老师惯常出的是课本习题,所以提前把答案背下来了。这样的理由谁都不相信,父母亲也没有找到老师去评理。
最后三毛在老师的惩罚—--眼睛上画2个圈圈围着操场走圈结束。这样的羞辱,让三毛怎么还能心安理得的继续上学,所以这件事之后她不肯再去学校,也是在这件事之后,她患上了自闭症,而且在后面的7年时间里,她将自己关在屋子里,拒绝与任何人交流。三毛的父母原本都是体面的人,可是当朋友邻居提起三毛这个"另类"的女儿时只能感到难堪,所以流言的"利刃"还是要三毛自己来受。这个是三毛父母在教育上第二个致命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