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过芙蓉山、罨画溪和竹海,阳羡还有钟乳石的溶洞。而词作的第三句写的就是阳羡的溶洞。“真游”的“真”字,是道教术语,意思就是美如仙境的地方。
贺铸词中所说的真游洞穴正是位于阳羡的张公洞,张公洞位于宜兴城西南的盂峰山,古代荆溪十景之一,相传汉代天师张道陵曾驻迹修行于此,故以“真游”目之。
词人在“洞穴”之后又加上“沧波下”三字,写出了大自然鬼斧神工、天工造物的神奇,从而让读者在品味词句的同时也产生了无限美好的遐想。
张公洞素有“洞天福地、海内奇观”之美誉,洞内石钟乳凝结,或垂或矗,洞穴嵌空邃深,曲折通幽。
(宜兴溶洞)
文人墨客游赏之后,大多会惊叹于他的神奇,所以诗歌中的张公洞会以充满奇幻色彩的形象出现在读者的面前,如唐代诗人方干在《游张公洞寄陶校书》一诗中这样描写中着:
步步势穿江底去,此中危滑转身难。
下蒸阴气松萝湿,外制温风杖屦寒。
数里烟云方觉异,前程世界更应宽。
由来委曲寻仙路,不似先生换骨丹。
张公洞是一个融自然奇洞、道教文化于一体的旅游文化胜地,现在更成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太湖风景名胜区的阳羡风景区主要景点之一。
游览张公洞,会让人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会明白人们为什么如此的钟情于山水,钟情于自然。宋代词人贺铸是这样,现在的我们还是会这样,对美好的自然界趋之若鹜的热情从来没有改变。
四、五两句写阳羡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是对阳羡历史人文的高度赞美。西晋周处,阳羡人,东吴鄱阳太守周鲂之子,周处后来也成为西晋名臣。
周处少年时凶强使气,横行乡里,乡人把他和南山虎、长桥蛟合称三害。有人劝周处杀虎斩蛟,实际上是希望三害只剩下一种。周处上山杀虎,入水斩蛟,回来后知道原来乡人憎恶自己,于是幡然醒悟,从此成为了帮助乡亲们做好事的英雄好汉。
贺铸词中之所以引用周处的典故,一来周处是阳羡的历史文化名人,是词人对周处的赞美,二来周处的英雄事迹在词人的心中回荡。
他进而联想到了自己功业未就的事情,一时感慨不已。从“慨想”二字中就可以看出,此时词人的情感是复杂的。
词人漫步在长桥之上,身处优美的阳羡自然风光中,映入眼帘的风景让他思绪起伏,脑海中不禁生成了一层层的涟漪。思接千载的阳羡历史文化名人周处和此刻的词人好像进行了一次跨时空的对话,让词人的内次年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当年斩蛟处的长桥,经历了近千年的风风雨雨,如今依然横跨在河上。而轰轰烈烈、名震一时的英雄豪杰却如过眼云烟,杳无踪迹,这怎能不使年轻时豪气冲天的贺铸产生物是人非的感想呢!
词的上片,先写阳羡美丽的自然风光,再写溶洞,又以周处的故事收结,而且这三次起笔都与阳羡有关,处处紧扣着“阳羡歌”这个题目。
在词人有形的景物描写中和无形中的情感表达中,都将阳羡的赞美用一唱三叹的旋律优美动听地呈现出来,是视觉的享受,又是听觉的盛宴。
词人在上片歌咏阳羡美丽的自然风光之后,由景入情,直接抒发他此时此地的心声,词意也变得更有内涵了。
(贺铸绘像)
其实上片中的“慨想”二字已经透露出了这样的信息:贺铸虽有对周处的倾心赞誉,然而更多的却是词人对时光流逝,历史风云人物都已成为过眼云烟的无限感慨。
这两句很好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接下来的抒怀打好了伏笔。
“解组投簪,求田问舍”,说的是词人致仕以来的生活实际,“组”,丝织成的阔带子,古代常用来佩印;“簪”,古代的一种针形头饰,用来固定发束和帽子。“解组投簪”通俗地说就是弃官归田的意思。
贺铸曾经不止一次地流露出对于近乎于归隐的生活方式的愿望,他在一首诗中就曾写道:“求田问舍向吴津,欲著衰残老病身。”
这一次贺铸带着相当闲适的心情游览阳羡,其实是他已经退休之后的事情了,但是他还是抑制不住地表达出对“求田问舍”的生活的向往,他最向往的、最羡慕的就是没有仕途牵绊,只有黄鸡白酒,渔樵溪山相伴的归隐生活。
话说回来,黄鸡白酒,渔樵溪山的生活只是贺铸理想中的一种生活方式,或许只是他想过的归隐生活的一个缩影,并不能说是生活的全部。
诚如前文所说“诗是最佳词语的最佳排列”,这是词人浓缩了的语言的精华,是最佳的词语的最佳的排列,是他抓取的生活中最具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段和场景。
这样的语言在诗歌中经常出现,尤其是在一些遣词造句、揉捏语言的语言大师的手中,简直是信手捏来一般容易。比如贺铸同时代的大文豪苏轼在《赤壁赋》中说的“侣鱼虾而友麋鹿”,就是苏轼对于理想中的归隐生活场景的浓缩。
应该说,这样的生活是与词人的夙志格格不入的。他年轻时曾有着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而四十年的仕宦沉浮,却使他一步步的远离仕途,直至辞职闲居。所以在这首词的最后,词人反用古典,写出了“元龙非复少时豪,耳根清净功名话”这样表面看似达观而实则悲愤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