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何不吃猫肉?原来李时珍早就已告诉我们答案,古人试过

2020-11-04 19:32:13 作者: 中国人为何不

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沉淀出我们厚重的传统历史文化,滚滚的历史长河中,广大的劳动人民,用他们的智慧去创造奇迹,丰富了我们的历史,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其中的美食就是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在发展中形成了各个流派,营造出独有的文化。——美食文化。

在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的发展,这就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当国家富裕,国力强盛时,每个人都有了足够的物质基础。财富的充足让人们考虑改善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活的有滋有味。

这无非是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要求。书籍种类不再单一,录音机和电视机的普及,让人们有了精神上的享受。

穿,不再只是为了遮体,还要求舒服又漂亮。饮食上,要求逐渐从温饱型向营养型,进行合理性转变。

人们现在,不仅要求吃得饱,还要吃的更好,以保证人的身体健康。不再像以前一样,囊中羞涩,饥肠辘辘。

特别是在大荒大灾的年月,野菜、树叶、树皮、草根等,只有吃不死人的,为了能活下去,虽难以下咽也强忍着吃。如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四季新鲜蔬菜桌上有,鸡鸭鱼肉也不缺,再也不用体会过去的困顿与艰辛。

人们发现一点,再富有,吃的再好,却没有人专门的去吃"猫"肉,这是为什么呢?

吃也是一种享受

人们辛勤劳动之余,也要享受生活,对饮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在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吃",就不再是只为填饱肚子而吃。

在吃饱的同时,还要吃得好,这就必须把吃的食物,做的是色、香、味俱佳。一道美味佳肴,让人胃口大开,增加食欲的同时,也让人心情愉悦。

同一个食材,通过煎、炸、烹、炖、炒不同的做法,做出各种的花样和不同味道的美食,看的人是垂涎三尺,吃的人是流连忘返。这是把吃和艺术相结合,给人以极高的享受。

生活中肉类食品,必不可少。肉类食物可供人们选择的非常多,诸如牛、羊、猪、鸭、鸡等,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主要食材。中国人为何不吃猫肉?主要是因为:它酸柴,口味不佳,难以入口。

原来李时珍也早就已告诉我们答案:在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中记载:"然狸肉入食,猫肉不佳,亦不入食品,故用之者稀。"这说明,古人早就试过了,不好吃,所以不把作为生活中的食品。

我们想象几个小画面:

在寒冷的冬天,做一碗不论牛肉或是猪肉的肉丝面条,香味可口,一碗面条下肚,吃得人热乎乎的,美滋滋的。吃的高兴之极时,有的人会轻轻的摸着肚子,然后说一声:"舒服。"

这就是一种享受。假如要换成猫肉的呢?面条入口,酸涩难吃,立马没了食欲。即使强忍的吃下,吃的人愁眉苦脸。何谈心情?享受?

朋友聚会,一桌子美味佳肴。不仅味香,还有雕刻成的花朵和孔雀,点缀其中,增加了美感。看着栩栩如生的花朵和孔雀,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佳肴入口,满足了食欲,品尝了美味,愉悦了人们的心情,活跃了现场的气氛,增加了朋友之间的友谊。可谓是,香甜美味入腹中,心情愉悦乐融融。兄弟姐妹常聚会。闲谈人生增感情。这也是一种享受。

假如,吃的高兴,交谈正欢的时候,上了一盘猫肉。入口酸涩,一下子没了食欲,也别坏了心情。

家庭聚餐吃火锅。开锅后,一打开盖子,一股浓浓的羊肉香味儿扑鼻而来,立刻就勾起了人们肚子里的"蛔虫",令人垂涎欲滴,胃口大开。

一边吃着羊肉,一边开心地交谈。享受着美味佳肴的同时,也享受着家中的温馨。可以说是"围炉聚炊欢乐处,百味消融小釜中。"

吃是一种享受。在吃的同时,也是感受美味的过程,也是享受生活的过程。猫肉既然难吃,人们就不会选它作为食材,所以没人吃猫肉。

封建迷信的影响

封建迷信,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的,直到现在一直存在着。迷信,把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神话,愚弄人们的思想,让人盲目的去信仰和供奉。

猫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动物,它和佛教一样来自于印度。

民间有一种说法,猫有九命。就是说,一只猫有九次生命,能成仙成妖。人们故意去杀害它,也只是减少了它一次生命。它不死就会报仇,害它的人的家庭,也会受其拖累被诅咒。

行动迅速敏捷的猫,在晚上,看不清它身体,只会发现一对发亮的眼睛。当被惊动,瞬间消失。再加上民间流传的种种传说。增加了它的神秘感。特别是一只黑猫。一对闪亮的眼睛,全身乌黑的皮毛,就像一个幽灵,让人望而生畏。

在民间有的地方还有一种习俗:生前吃过猫肉的人,死了以后,不可以进入祠堂(供奉祖宗牌位的地方),不能被后人供奉祭典。这也是不吃猫肉的一个原因。

可爱助人的猫

猫是非常有灵性的一种动物。它身体不算很大,但是很讨人喜欢。毛先用舌头舔舔爪子、再用爪子"擦一擦"脸的动作,可爱之极。它乖巧、灵动,毛茸茸的,让人感觉到它的可爱。一看见它,就想去摸摸它,抱抱它。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