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相们的苦闷,为避免太后废立皇帝,要给31岁的皇帝讲解孝道

2020-11-04 22:37:40 作者: 北宋名相们的

公元1063年,北宋嘉祐八年,两宋名声最好的皇帝,也是历史上名声最好皇帝之一的宋仁宗赵祯驾崩。随后,其养子赵曙继位,是为宋英宗。

宋英宗赵曙这个皇帝比较特别,他和他的父亲都是北宋历史上有名的备胎皇帝,其父赵允让曾在宋真宗时期,因宋真宗无子被接进皇宫当作皇位继承人培养。

但赵允让运气不太好,宋真宗后来又生下了宋仁宗,还顺利养大,于是,赵允让只能老老实实的回家,从皇位继承人跌落成普通皇室宗亲,这个打击还是比较大的。

宋仁宗执政时期,因宋仁宗也和宋真宗一样,子嗣不旺,于是,在宋仁宗二十五岁时(此前已夭折一子),又选了一个备胎,这次选的还是赵允让一脉,是他的儿子赵曙(本名赵宗实,确定为皇嗣后才正式改名)。

赵曙在宋仁宗无子之前,继续着他父亲曾经的使命,皇位继承人备胎,当时的宋仁宗毕竟还年轻,在赵曙进宫四年后,宋仁宗的第二个儿子赵昕出世。

有了亲儿子,还要啥养子?赵曙马上被送出宫,看起来,似乎将会跟他父亲遭受同样的命运和打击,因为赵昕虽然没活过两岁就死了,但在他死的当年,宋仁宗又生了一个儿子,三子赵曦。

父子两代备胎,备的还是皇帝大位的胎,两次受打击,这谁受得了?但赵曙运气不错,宋仁宗连续生了两个儿子,但全部没活过两岁,他的希望依旧还在。

后世有历史学家猜测,宋仁宗的三个儿子全部夭折,很有可能是赵允让和赵曙父子害死的,虽然没证据,但从利益的角度来看,还是很有可能的。

公元1062年,北宋嘉祐七年,五十二岁的宋仁宗终于对自己的子嗣问题绝望了,加上身体的原因,在大臣的不断催促下,正式立赵曙为皇子,基本确定了他继承人的地位。

赵曙从不到四岁被安排为备胎皇位继承人,到三十岁时被确定,中间起起伏伏,经过了二十六年,加上他父亲曾经的经历,赵曙在悲喜交替的环境中长大,性格不可避免地变得偏激,也许还对宋仁宗有怨恨之心。

他性格偏激或许还有遗传病的原因,据考证,宋朝的皇帝们或多或少都有些精神疾病,在宋真宗、宋仁宗、宋光宗等皇帝身上都出现过类似症状,赵曙因为备胎的经历和压力,身上的病情可能更严重。

于是闹剧出现了,宋仁宗死后,赵曙首先是不愿意去葬礼上亲自祭奠宋仁宗,这可不得了,自古以来,各王朝都以孝道为治理天下的最高准则,而号称帝王跟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宋朝尤其如此。

新任皇帝不愿意祭奠老爹?这影响太坏了,要是让民众知道,赵曙不孝,就没法维持皇帝的威望,何况,宋仁宗在百姓心目的地位可不一般,司马光就曾跟赵曙很直白的表示:仁宗恩德在民,藏于骨髓。

且宋朝老百姓是真敢对不孝的皇帝指指点点的,看不下去的大臣们只能站出来对三十一岁的赵曙进行孝顺之道的再教育和规劝,还不停地帮他善后,首先出来的是司马光,根据《续政治通鉴·卷六十一》中的记载:光即奏:“陛下幸听臣言,命有司设亲祭之礼,而令复不出,在列之臣,无不愕然自失。伏望陛下来日虽圣体小有不康,亦当勉强亲祭,以解中外之惑。”

好不容易把赵曙劝说到葬礼上,可他还是出了幺蛾子,宋仁宗到底不是他的生父,所以,他在祭奠时哭不出来,根据《续政治通鉴·卷六十一》中的记载:甲辰,帝亲祭虞主而不哭,名曰卒哭。旧无卒哭之礼,于是用吕夏卿(《新唐书》编纂人之一)议,始行之。

卒哭的含义大概是“有时之哭(仅限早晚)”或“终止哭”,以往的规则是,要不停地哭,一般来说,哭不出来时,都是用预先抹在袖口的姜汁水抹眼睛,即使是假,也得做样子出来。

但为了迁就赵曙,熟读史书且在礼部任过职的吕夏卿很干脆地把祭奠时的规矩也改了,祭奠现场只能这样了,但宋仁宗的老婆曹太后需要安抚,而且,赵曙继位后,本就对曹太后也不怎么尊重,为此,司马光又出面去安抚曹太后:仁宗皇帝忧继嗣之不立,念宗庙之至重,以皇帝仁孝聪明,选擢宗室之中,使承大统。不幸践阼数日,遽婴疾疹,虽殿下抚视之慈,无所不至,然医工不精,药食未效。

他的意思是皇帝赵曙的各种不孝行为是因为得病没治好,且不管怎么说,都是宋仁宗亲自选定的继承人,希望曹太后能理解,安抚好曹太后,司马光又继续教育赵曙,用长篇大论督促他要刻尽孝道,起码要让天下人没话说:陛下龆龀为太后所鞠育,况今日为仁宗皇帝之嗣,承海内之大业,谓宜昏定晨省,亲奉甘旨,无异于事濮王与夫人之时也。近者道路之言,颇异于是……然此等议论,岂可使天下闻之也!伏望疾愈之后,亲诣皇太后閤,克己自修,以谢前失,温恭朝夕,侍养左右,使大孝之美,过于未登大位之时。如此,则上下感悦,宗社永安,今日道路妄传之言,何能为损也!

除司马光外,曾力劝宋仁宗早立赵曙为皇嗣的侍御史吕诲,宋仁宗死后第一时间拥戴赵曙继位的宰相韩琦,都反复规劝赵曙要尽孝,以及帮助他安抚曹太后。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