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某些传说里,甚至会提到潘家和杨家世代为仇,永不通婚,这完全都是从小说上看来的,不知道要假成什么样子。
潘美还是那个潘美,只是因为一本书,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彻底变了,我要声明这可不是什么翻案文章,因为潘美根本不用翻案,他在史学界根本根本没有任何争议,只不过是大众受小说戏曲影响比较深而已。
说起来潘美真是比窦娥还冤,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潘美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宋朝很多人的起点都是高平之战,哪一仗柴荣打出了最凶猛的姿态,赵匡胤越级指挥了张永德,从此平步青云,但也是在这一战潘美展露头角。
具体做了什么书上没说,但事后潘美升职了,跟赵匡胤一样,这一战也让柴荣记住了潘美这个人,但真正让潘美走进赵匡胤视野的,是陈桥兵变之后的事情。
《大明王朝》是一部非常经典的电视剧,里面开篇第一幕就是久旱不下雪,之后老天突然下起了鹅毛大雪,司礼监小太监冯宝为了坦途首功,私自越级向嘉靖皇帝报告了这个好消息。
在中国如果有什么重大喜事的话,第一个把这事报告给主家的人,往往也能捞到许多好处,所以冯宝想表现一下自己,弄个“功劳”。
包括《儒林外史》范进中举那一章里,提前进来给范进家人报喜的人,也会觉得这是个光荣的事情,潘美也捞了一个这样报信儿的活,他要报的是个天大的“喜讯”,按理说这是个天大的馅饼。
这个天大的消息就是陈桥兵变,因为事出突然赵匡胤需要赶紧先派人入城,提前告知情况,赵匡胤派了两个人去,一个是去自己家里,这铁定是天大的好事呀。
另一个人就是潘美,他也要去报告消息,不过他通知的对象,是后周的文武大臣,对象变了好消息也就变成了坏消息,面对后周的文武大臣,潘美的这个消息随时都有可能让他被人当场看似或者发生什么别的意外。
但潘美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人物,后周大臣和皇室们看到潘美之后,潘美用泰山压顶的气势告诉他们,现在你们有新皇帝了,马上就会进城,你们要做好准备。
因为人物完成的出身,从此潘美成了赵匡胤的心腹大将,在不但猜忌和解除了慕容延钊石守信等人的军事职务后,资历浅薄的潘美看是逐步被赵匡胤重用,成为宋朝的一颗新星。
宋朝刚成立不久,天下军心不稳,赵匡胤需要安定天下军心,为了防止陕州主将袁彦造反,潘美被派去告知他现在天下皇帝换了,这个主帅以凶悍,信任奸佞小人,喜欢杀人贪财著称,这个任务同样也是很凶险。
没想到潘美一人一马,只身入城,没想到真的把袁彦带出了去开封见了赵匡胤,这事做得可算是到了太祖皇帝的心坎上。
国家刚立,需要的正是这样的局面,不通过杀戮来解决问题,也是赵匡胤的立国之本,从此大小主要战役都能看到潘美的身影。
这次灭南汉,赵匡胤让潘美独当一面全权负责,去灭了这个实在让人所不齿的南汉刘鋹,尽管南汉地盘并不小,如果从军事角度上讲,这场仗打的并不轻松。
但潘美很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赵匡胤并没有给他多少兵马,他带的都是地方部队,赵匡胤心底里有个认定是,南方的事都好办,北方才是宋朝难啃的骨头。
韶州是南汉的北面门户,敌军十余万人聚结在这里,在潘美的猛烈攻击下,斩杀敌军数万,从此南汉门户大开,剩下的便只有长驱直入了。
前面说过从历史记载来看,赵匡胤对于平定南汉,并没有特别的担心,他觉得凭潘美的实力,拿下南汉不是问题。
潘美拿下南汉的确是没有问题,宋朝第二军事强人的名头可不是随便封的,但是南汉很特殊,因为他们是一群变态,这个词既可以作为形容词,也可以作为事实上的陈述来用。
毕竟大臣们身上少个部件思维上难保不出现什么奇怪的想法,战争尽管残酷,南汉甚至还动用了大象兵,但在大势面前都只不过是毛毛雨而已,改变不了什么。
但你万万没想到,刘鋹这个脑回路清奇的皇帝,居然认为是自己的金银财宝让宋朝人有了觊觎之心,于是一把火烧光了所有的财富,等到潘美赶到广州的时候,南汉4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国祚长达五十四年积累的所有财富,就这么付之一炬了。
杨业的不幸跟历史上李广很像,最后一次北伐李广也是跟着霍去病出征,最后李广大败,羞愧自杀,你不能把责任都怪到霍去病身上吧,打仗就是这么残酷,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
要说核心原因,杨业的死其实多少跟赵匡胤有关系,这不是胡说,宋朝立国后经常有将帅被杀,一个核心原因就是因为赵匡胤取消的亲兵制度。
所谓亲兵也叫牙兵,是将军最核心的守卫自己安危的亲信部队,这个部队最大的特点就是只听将军本人的,最大使命就是保护将军,待遇和能力也是军中最强的。
郭威和赵匡胤都是亲兵出身,最后都做了皇帝,在乱世亲兵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能够在危机关头,保护将帅逃脱,但赵匡胤深知亲兵不听上级命令,只听主帅的弊端,于是下令废除了亲兵制度,从此将帅身边再也没有完全听命于自己的部队了。
五代时期,经常有后来很牛的人,在关键时刻能够逃跑的记录,但是在宋朝不存在的,没有了亲兵的保护,将帅很容易被敌人杀死,杨业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杨家将当然是忠臣,但潘美也绝不是个恶人,身为大宋第二名将,对他的评价绝不应该是现在社会上流传的这个样子,只能说潘美太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