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蜀的事情搞定了,尽管中间闹了很多幺蛾子,本着从此世界要不同的初心,赵匡胤没有杀王全斌,但是也绝对不会再用他,这就是赵匡胤的决断。
赵匡胤这个人多少还是有点妇人之仁的,这种说成优点就是出师有名,自从南唐丢了江淮地区全部龟缩在长江之南以后,按照柴荣的个性,早都饮马长江灭了南唐了。
无奈李煜表现得实在是太温顺太配合了,身为大宋的附属国,简直做到了比亲儿子还要孝顺的地步,赵匡胤总举的发兵南唐师出无名。
但是对于远在岭南的南汉政权,赵匡胤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哪怕是放着南唐先不灭,也一定要把这个妖孽给灭了。
岭南地区在五代时期,还算是荒蛮地带,甚至是到了宋代也都是不达到地区,当年苏轼犯了事,还被流放到岭南地区。
不过吃货很快发现了这里的好吃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这么开心也从另一个方面反应了此地的落后,除了吃的剧真的没什么说的。
南汉的面积大概是今天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面积约40多万平方公里。唐朝末年,刘谦任封州刺史,拥兵过万,战舰百余。
刘谦死后,刘隐继承父职,逐步统一岭南,进位清海节度使。公元907年,刘隐受后梁封为大彭郡王,公元909年改封为南平王,次年又改封为南海王。
这个王朝从建立之初就各种幺蛾子频出,就拿他们的开国皇帝刘陟来说,我都实在不知道怎么称呼他才好,这个人似乎对改名字上瘾,917年在番禺称帝后,改广州为兴王府,国号大越。
次年十一月,刘陟改国号汉,史称南汉,之后又改名刘岩,后又更名刘龚,终名又叫刘?,别人做了皇帝是威风凛凛,自己的名字从此成为最大的忌讳,没人敢用,用过的一律给改过来,这位爷倒好,不停地给自己改名字,除了有特殊癖好之外,实在想不出有什么理由如此频繁的改名字。
这刘家还有个爱好,那就是喜欢兄弟相残,李世民也残杀兄弟,但起码有个底线,像南汉这种把兄弟都杀光,杀到满门抄斩的地步,实在是世所罕见。
兄弟相残古来有之,但接下俩做的事情,是在是让南汉这个政权,成为中国历史独一份,刘鋹这个南汉的末代君主,做出了一个最匪夷所思的决定。
之前什么荒淫无道,沉迷女色,哪怕你是沉迷什么波斯女色,口味独特,这些都不足以成为最奇葩的皇帝,不管多么奢华,多么奢靡,中国的昏庸帝王,没有最差只有更差,比这些简直就是永无止境的。
刘鋹最匪夷所思的是,把后宫扩大了,这里的扩大指的不是他后宫人数多,论后宫的人数和花样,东吴的孙浩那也是王者界别了,想超过他有点难度。
刘鋹不是单纯的扩大后宫的女人,而是扩大了后宫的男人,不要误会,这家伙可不喜欢男人,他需要的是后宫里的另一种男人,那就是太监。
这家伙把朝中的大臣都变成了太监,而且规定只要是新做官的科举秀才们,只有割一刀才能做官,原因嘛很简单,正常人有父母有子女,当然就有私心。
做了太监之后,无儿无女,放弃了自己的家族义务,就只能全心全意地为南汉朝廷服务了,这个小政权,还敢自称汉,简直玷污了汉这个字。
这样的朝廷和官员,你都可想而知会做出怎样的盘剥百姓鱼肉乡民的事情,赵匡胤面对这样的朝廷,那绝不姑息和心软,该出手时就出手。
开宝三年,(公元970年),赵匡胤命潭州防御使潘美率军攻打南汉,这么长时间了,潘美终于出场了,其实他早就该出场了,只不过前面的事情实在有点多,潘美的事迹有比价特殊,所以就委屈了这个有故事的人现在才出场。
按理说宋史卷帙浩繁,再加上宋朝人喜欢写各类笔记,所有有关宋朝的史料非常多,时间长了你就会发现,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基本上不管这个人做了什么事,善如佛或恶如魔,基本上都能找到类似的人和事,没人担得起特殊两个字。
但潘美很特殊,应该这么说,潘美也没什么特殊的,直到明朝一个不知名的人物写了一本叫做杨家将的书,里面歌颂了杨业和他儿子们,满门忠烈赤胆忠心报国的故事。
你说你写就写吧,为了戏剧张力冲突需要一个反派这个也能理解,但是你为什么偏偏要把这个反派人物写成是潘美呢,小说里写成是潘仁美,或者是潘凤,字仁美。
写这本书的人也不知道是出于什么目的,你说他不了解宋史吧,写杨家将的故事,基本故事还挺真,你说他了解宋史吧,又怎么能把潘美说成是大奸大恶之人,动不动还有勾结辽国的戏码。
你随便找个无名小辈当个反派也行呀,但潘美可是宋朝第二名将呀,第一名将是曹彬,后来生了个孙女叫江疏影,嫁给了宋仁宗,成了大名鼎鼎的曹皇后。
如果单论战功,潘美其实更胜一筹,但毕竟曹彬是公认的第一,这里也就不多做讨论了,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曹彬做主帅的功劳的,下面第一猛将是潘美,但潘美做主帅的战功里,是没有曹彬的,孰优孰略自可判断。
但无论怎么说,潘美都是宋朝数一数二的大功臣,太祖太宗两朝都无比信任的人,但无奈这本小说以及后来的所有演义里,把潘美写的实在是太坏了,这就曹成了一个巨大的认知扭曲,而且这种扭曲一直持续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