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王朝建立以后,汉高祖刘邦鉴于秦王朝的教训,在京畿地区实行了郡县制;在边远地区,采取了分封制,如此行政规划,可谓“一朝两制”。被分封在各个地域的这些“国中国”称作“籓国”,一国之主就被称为“藩王”。
始建国之际,这些诸侯王国还算规矩,对中央政府没有什么明显的不良影响。可是,随着王朝的发展、延续,各个“籓国”渐渐做大,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不和谐。
到了汉文帝时期,济北王、淮南王相继造反、生乱。这说明,诸侯王国与大汉朝廷的矛盾开始激化。
贾谊(左)与汉文帝(剧照)
这时,汉文帝之子刘揖的老师贾谊,看到了诸侯王国对大汉王朝的潜在危害,便立即上疏,建议汉文帝刘恒尽快采取措施,解决这一“痼疾”。
但是,汉文帝觉得条件尚不具备、时机还不成熟。于是,君臣在面对面交流时,汉文帝就叉开话题,聊了些其它的内容,没有采纳贾谊的谏言。为此,史上留下了“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佳话”。
继贾谊之后,大力主张削弱诸侯王国势力的人是中大夫晁错。晁错也和贾谊一样敏锐地感觉到,诸侯王国已对大汉王朝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晁错提出的解决方案比贾谊的还激进,汉文帝自然也不敢采用。
汉文帝刘恒去世,汉景帝刘启承继大统后,深得汉景帝赏识的晁错先是做了左内史,不久又升任为御史大夫。随之,晁错向汉景帝提出了“削籓”(削减诸侯王国封地)的建议。
汉景帝(左)与晁错商议削籓(剧照)
汉景帝刘启听从了晁错的建议,开始“削籓”不久,爆发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的“七国之乱”。
面对叛乱手足无措的汉景帝,为求自保而处死晁错之后,叛乱不但没有停止,而且愈演愈烈。于是,汉景帝明白了吴王刘濞等叛乱的真正目的,也想起了父皇的嘱托,随即委任周亚夫率军平叛。
率军平叛的周亚夫(剧照)
最终,周亚夫率不负刘启重托,平定了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
在平定叛乱的过程中,汉景帝的亲弟弟梁孝王刘武立了很大的功劳,因而得到了朝廷的封赏。
为了报答弟弟,刘启还把自己的旌旗仪仗送给了刘武一套。自此以后,刘武的出行场面简直如同天子一般。随之,刘武原来就有的欲成为“储君”的想法愈加迫切。
公元前150年(汉景帝七年),当刘武到京师朝见皇兄时,就让生母窦太后去做哥哥的工作,立自己为“储君”。得知刘武的想法后,内心不快的汉景帝只是答应和朝臣们商议一下。结果,袁盎等臣僚都不赞成。
对袁盎等心怀不满的刘武(剧照)
梁孝王刘武闻知袁盎等人不同意自己做“储君”时,非常生气。于是,刘武就派人暗中刺杀那些反对立自己为“储君”的大臣。随之,袁盎等十几个大臣被刺杀身亡。汉景帝闻知后,龙颜大怒,责令相关部门立即查实奏报。
当刘启得知,刺杀大臣的事件都是自己的亲弟弟刘武干的后,虽然看在窦太后的颜面上,没有继续追究,但他明白了一件事情——疏远的王国靠不住,就是自己的亲兄弟也同样靠不住。
过去怕人说自己不顾亲情,容不得兄弟手足,现在是一奶同胞的弟弟先不仁了,那就别怪我刘启不义了。于是,经过君臣的磋商,汉景帝决定,存留诸侯王国,剥夺诸侯王的权利。也就是,让诸侯王国不成其为“国”,让诸侯王只剩下一个“王爷”的名号。
随之,公元前145年(中元五年),汉景帝诏令,各“籓国”国王交出本国一切行政司法权利,不再参与本国政务;各诸侯国的所有官吏一律由朝廷任免。
如此一来,各诸侯王国就成了汉朝的一个郡,管理王国政务的国相也就变成了只对皇帝负责的郡守。至于那些诸侯王,就变成了一个个只管吃喝玩乐的“大地主”了。
没有了实权的诸侯王(剧照)
汉武帝刘彻继位后,在承继汉景帝所采取政策的基础上,又颁行了系列相关法令,总称“左官、附益、阿党之法”。
这些法令要求,各诸侯国的官员必须绝对忠诚于大汉皇帝,不许与诸侯王私下勾结。诸侯王如有违法不轨的行为,诸侯国的国相必须及时向皇帝汇报,否则,国相就是犯了欺君罔上之罪。
这样一来,分封在各地的诸侯王成了国相们的监视对象。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被国相了解、掌握,甚至约束,成了被“圈养”的宠物。后来,主父偃谏言刘彻:“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主父偃(左)与汉武帝(剧照)
汉武帝刘彻听后,认为非常有道理,就采纳了主父偃的的建议,实施了“推恩法”。随之,大汉王朝的各诸侯王国,逐渐地由大国变成了小国,诸侯王变成了“王子侯”。
总之,经过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采取系列措施,西汉前期曾经威风一时的“籓国”、“藩王”,就这样渐渐从政治舞台上弱化、消失了。
主要参考文献:《汉书?景帝纪》、《史记?孝武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