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王选妃不只选了周氏,还有另外两女一同入侍朱由检于潜邸

2020-11-08 21:36:14 作者: 信王选妃不只

汪楫所著中说法,从明代金日升所著的《颂天胪笔》可以得到印证。该书记载了毅宗登基后选东西两宫的谕旨“圣谕礼部,朕选东西两宫,尔礼部传行五城,于各该地方访举并及女子十四至十六岁容貌清端、德性贤淑者……”不过,《颂天胪笔》偏向性明显,站在东林党立场上,记录明末党争的重要史料。主要记载明毅宗朱由检关于清除魏忠贤集团所下的谕旨,东林党人这一时期的相关奏折,以及高攀龙、叶向高、赵南星等著名东林人物的事迹。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该圣谕内容是下达礼部的,皇室选婚由礼部主持实行。如《天启实录》记载:“天启五年十一月十二日丁巳,上谕礼部:朕弟信王年已长成,理宜婚配。尔礼部……”正常来讲,《颂天胪笔》记录该内容应注明其来源为礼部接到,而此处却是文书房传出,竟然不是礼部接到!难道皇帝选婚这么大的事情,礼部没有接到旨意?需知文书房是内廷官署,掌收进章奏题本,发下圣旨御批,人员都是太监。莫不成崇祯皇帝选东西两宫还是见不得人的事,都不用礼部主持参与,光靠一群太监偷偷摸摸就搞完了?这开什么玩笑!

崇祯元年选妃跟田氏无关

按金日升记载所说,他的内容是从文书房传出的,且不说他有没有通内的本事,仅凭这点就与汪楫所著矛盾,《崇祯长编》不是说敕谕天下吗?礼部怎会没接到!皇帝选妃的大事,不经过礼部就布告天下了?册封田、袁两人时,伯爵持节,大学士行礼?那册封之礼不是礼部主持的,又是谁?竟是鬼扯!令人好奇的是,同为东林党阵营,为何针对同一件事情,竟有不同说法,而且自己内部还自相矛盾。这恐怕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他们在撒谎,在掩盖一件事实。由于东林阵营庞大,没有及时统一口径,造成各自为了急于掩盖劣迹丑行,而相互撞车,撒谎圆不上的尴尬境地。

若汪楫、金日升所说为真,那东林党人修纂《明史》时,为何不采用自己人的这种说法。按照周氏是信王选妃时,以亲王规格“选一陪零”入选王妃,天启皇帝朱由校驾崩,无后,信王朱由检作为天启唯一在世的亲弟弟,按照祖制“兄终弟及”继位,登基后广选淑女,充实后宫,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而且合情合理。对崇祯皇帝、皇后周氏(与东林党有密切关系)、乃至扶持信王朱由检上位的东林党人来说,采用这种说法都是百利而无一害啊!多方史料印证信王选妃“选一陪二”,周氏排第三

为何会弃之不用,反而采用毛奇龄所著说法呢?或者说由于《明史》浩繁,修纂人数众多,每个部分有专门的人员负责,可是翻遍《明史》却为何找不到汪楫、金日升所说的任何蛛丝马迹?这看起来不是东林党人一贯的风格啊,莫非实在掩盖不了,无法抹平这事?根据其他同期史料来看,信王选妃似乎确实是采用了帝王级别的“选一陪二”最高规格。亲东林党人士孙承泽是个“三朝”(大明、大顺、大清)老臣,最后被他效力的大清写入“贰臣传”。其人品可想而知,不过他在自己所著的《思陵典礼记》中也记载:“当(周)后入选,名在第三,张皇后特拔之。”

此外,《烬宫遗录》记载:“周后选入宫,名在第三,懿安见其丰容端丽,特拔之为信王妃”。又明吴江(今属江苏)人史玄,亲东林党人士,在他所著《旧京遗事》 中写道:“毅宗烈皇周氏,钟祥茂苑,天启中选于龙邸,时皇太后崩,神庙刘昭妃主太后事,中宫之政,禀成于张皇后。烈皇后圣质端凝,少颀颀之美,张皇后钦迟之意见于色端。昭妃曰:今信王殿下,睿质方冲,黄花女得婚姻配合,自然长大,合得配信王。赞襄之下,乾坤因而定位矣。”

信王妃周氏排名第三,被特拔入选

不少史料记载都直指皇后周氏,在天启年间的信王选妃中,仅名列第三,而且一点也不出众,压根就入不了主持选婚的天启皇后张嫣之眼,不想立周氏为王妃的想法早就表露无疑,迟迟不肯发话,是靠关键评委之一的刘昭妃力挺,才特拔之。说白了,无非就是周氏靠内部关系(主要是东林党人)才勉强当上了信王妃。所以,周氏在入选信王妃后,借着枕塌之欢,也忙着对信王朱由检吹阴风,为后来对魏忠贤一伙的天启帝党过度打击立下了汗马功劳。《思陵典礼记》有载:“既册立,协谋去魏逆,称贤功。”

我这里不妨大胆假设一下,恐怕是跟崇祯一后二妃的记载有关,东林党人内部应是也有过争议,有人提议用汪楫、金日升的说法,获得了大部分人的支持,而毛奇龄则坚持己见,觉得做人还是要有所底线,不惜以拍屁股走人要挟,由于有了分歧,观念上也不尽一致,他最终选择退出,于是大家不欢而散。或许是受到毛奇龄的影响、提醒,东林党人改变了修史策略,不再执着于明面上的过度遮掩,反而采取更为高超隐蔽的手段,渐进式地对内容进行渗透改编,企图达到混肴是非的目的,毕竟他们也还是要面子的。

田秀英受宠,名气相对大些

既然从田秀英身上不好再多做文章,那就从跟她一起选入的袁氏身上动手脚。相对于田秀英的高知名度,袁氏相去甚远。《思陵典礼记》记载:“上初幸妃宫,谓之铺宫。田已立为贵妃,袁乃铺宫,相去七八年。”这说明袁氏相当不受崇祯待见,过了七八年,崇祯才去袁氏那里光顾,这个不知是否准确,若是真的,那就真是太过于匪夷所思了。由此可见,袁氏在外人看来,怕是有不少人还真不知道有这号人物。

修史的东林党人要的就是这个,利用大多数人对袁氏的不了解,借用袁氏说事,再将她和田氏捆绑,这就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错觉、认知上的混肴,给人以原来田氏跟那个袁氏一样的感觉,瞬间就将田氏这个人拉低到袁氏的档次,尤其是针对那些原本并不很了解田氏的人,相当凑效!而手握修纂《明史》大权的东林党人,绝不满足于此,更是对田袁两人信息张冠李戴、偷梁换柱和颠三倒四,更加让不知情的人如坠云里雾里,看不清真相,只能一味相信接受他们所给的东西,这样就神不知鬼不觉地达到了他们混肴是非的目的,而不可告人的真相却被淹没了,永远没有重见天日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