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与个性化发展,才能让孩子发挥自己的潜力

2020-09-15 02:37:54 作者: 兴趣与个性化

“如果孩子没有兴趣,就无法实现智力发展。兴趣是集中精力、获得领悟的必要条件。你可以通过强硬手段逼迫孩子产生兴趣,也可以通过愉快的经历诱发孩子的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进步。自然状态下,生物体只有在快乐的驱使下才能实现适合自己的发展。”《教育的本质》里,作者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这么说自己对兴趣的理解。

作为一个在浓厚的教育学背景家庭长大的孩子,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对教育也很感兴趣。在他的著作《教育的本质》里,他在书中讲述了许多生活中观察得来的经验教训:那些来自过去的知识,唯一的用途就是帮助我们理解当下;教育的节奏很好理解,就是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情况,教授适合他们的学科,并帮助他们采用适合的学习模式……

怀特海在书里说:“教育实践的根本所在:我们必须从人们能够理解的具体事例出发,然后逐渐上升到一般理论层面。我们必须避免将泛泛而谈的知识灌输到学生脑中,因为这些只是与他们的个人经历毫无关系。”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将书中知识和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在一起,能帮助孩子快速理解新知识。

每一次讲述新知识的时候,我很喜欢提问:“你们有没有过……?”或是“你们知道……吗?”通常我都能得到肯定的答复,因为我的问题是孩子们在生活里常见的、不需要动脑子就能碰到的情况。我利用这样的方式,帮孩子建立从已知到未知的过程。而在这过程中,充分调动孩子的兴趣让孩子主动进行探索,是最好的引导方式。

特斯拉、SpaceX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在他10岁那年,得到了父亲送给他的电脑、编程书,因为浓厚的兴趣,他依靠编程书,写出了一款游戏软件,并在12岁那年将其卖出,收获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我们敬佩从事科研的人,他们能坚持不懈地在一个领域不断钻研直至有所突破,但我们却很少反思:这些科研工作者能舍身忘我地投入研究中,是因为什么?

因为他们对自己的研究领域充满了兴趣,因而才能保持高涨的研究热情。

当然,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倡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步骤发挥潜能,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做研究,也不是所有人都期望当科研工作者。

“教育是引导个体体会生活的艺术。我所说的生活的艺术,指的是生命体在面对真实环境时,能彻底发挥自己的潜能,完成各式各样的活动。这一成就需要人们具备一种艺术感,能实现自己不可分割的人格所蕴藏的更大的潜能,并且高度重视科学、艺术、宗教和道德。每一个人的存在都是一场冒险。生活的艺术能为这场冒险提供指导。”怀特海如是说。

教学实践中,不仅要求我们能根据孩子的兴趣引导孩子在喜欢的领域发光发热,更要求我们能够引导孩子发掘自己潜力。

学校学习过程中,我们根据学生生长发育特性设置不同课程,按照不同个体特点提倡多样化发展,所为的,无非是学生在面对真正的社会实践时,能更好、更快、更顺利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这就是怀特海所说的重视科学、艺术、宗教和道德的原因。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学生绝无可能只靠文化知识单方面就解决所有的生活问题,重视多学科多方面发展,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挖掘学生能力,才能为学生智商、情商、逆商、财商、德商的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