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等皇帝自称“朕”,朱元璋登基后,为何坚持自称“咱”?

2020-08-28 19:34:21 作者: 秦始皇等皇帝

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史记·十二本纪·秦始皇本纪》

这是《史记》中对秦始皇自称“朕”的描述。

秦始皇自称“朕”

“朕”这个字,在远古时期就是代表“我”的意思,当时无论贫穷,还是富贵,人人都可自称“朕”。到了三皇五帝时期,“朕”这个字渐渐演变,成为代表权势财富的字眼。这段时期,“朕”只能由部落的贵族使用。

到了周朝时期,“朕”一般都是由周天子采用,普通贵族也可以使用,但是使用者范围越来越小。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周朝礼节荡然无存。秦朝本是偏安一隅的小国,这里靠近戎狄部落,受戎狄文化影响很重。

秦国民风彪悍,山东六国都以同秦国为伍为耻,秦国由旧贵族统辖,就是一个松散的部落联盟。事情发生改变,是在秦孝公登基后,秦孝公之前经历了六代秦国君主乱政。秦国国力经历了百年的混乱,国力更加衰弱。

秦孝公

秦孝公在秦国大胆变法,重用了商鞅等人,通过商鞅变法,秦国迅速走向了强大。此后,历经六任秦国君主,秦朝成为七国之中,实力最强大一个。在秦始皇的带领下,秦国灭亡了六国,最终统一了中原。

秦始皇统一中原后,为了消除六国复国的念头,命令“书同文、车同轨”,历史正式进入秦朝时期。秦始皇作为封建社会第一位帝王,当然想要一个霸气的称谓。在丞相李斯的建议下,秦始皇最终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字,称“皇帝”,自称“朕”。

朱重八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此后历朝历代的皇帝,多选择以“朕”自称。“朕”这个霸气的称谓,成为此后历朝历代皇帝的代名词。如果有平民百姓,或者是文臣武将,敢自称“朕”,就是僭越的大罪,会被斩首示众。

而后世中也有例外,那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朱元璋总是自称“咱”。李善长曾经向朱元璋进言:“从秦始皇开始均自称‘朕’,陛下不要自称‘咱’,‘朕’字多霸气呀!”朱元璋没有听从李善长的进言,还是坚持用“咱”自称自己。

朱元璋自称“咱”

一个“咱”字,就能体现出朱元璋这个皇帝的不同,朱元璋是从老百姓中来的皇帝,他的父母都是老老实实的农民。在《明史》记载中:“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

在元朝统治者的残酷压迫,以及天灾人祸的殃及下,朱元璋失去了最爱的亲人。这让青年的朱元璋立下誓言,改变当时“吃人”的社会。朱元璋经历了几十年的奋战,最终建立了大明江山,他有能力实现自己的理想了。

朱元璋颁布《明大诰》

朱元璋登基后,当即颁布了《明大诰》这部酷律,就是为了对付贪官污吏。他对小时候元朝贪官污吏的丑陋嘴脸,依旧历历在目。这些贪官为了所谓赋税,将朱元璋家的种子粮都给夺走了。

在朱元璋颁布的《明大诰》中,官吏贪污六十两纹银,就会被判处剥皮的刑罚。正是因为朱元璋铁腕治理贪腐,最终让明初贪官污吏绝迹。除了整治贪官污吏,朱元璋还极力帮助老百姓,让他们过上好的生活。在记载中:“夏五月庚申,免畿内各府田租。六月辛卯,免畿内十二州县养马户田租一年,滁州免二年。”

明太祖一朝,朱元璋减免赋税的命令,几乎每年都有。朱元璋就是为了让百姓吃饱穿暖,不用为赋税发愁。任何人都有自己成长的历程,这个经历对人的性格影响很大,朱元璋的性格,就被他的经历深深镌刻。

朱元璋

朱元璋曾经饿过肚子,受过欺辱,当过和尚,要过饭,他经历了人世间的磨难,不愿意让它们再次重演。比起那些世家大族出身的皇帝,“咱”这个称谓确实更适合朱元璋,“咱”字讲述了朱元璋的出身,他的经历,他准备带给帝国的未来。

朱元璋曾自己说过:“为人君者,父天母地子民,皆职分之所当尽,祀天地,非祈福于己,实为天下苍生也。”

朱元璋这位和尚皇帝,他从老百姓中来,以“咱”自称,极力为底层百姓考虑。对比历史上其他的皇帝,朱元璋是最亲民的,也是最为老百姓考虑的。朱元璋的酷律,都是为了贪官污吏设计,古代百姓能生在明太祖一朝,也是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