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热播的《秦时丽人明月心》中,有一段嬴政与太子丹相交的历史。这个太子丹何许人也?他正是后来荆轲刺秦的重要人物。他们两人的相识,源于何时?
嬴政出生在秦国最为巅峰的年代,可说是生不逢时、生不当地,其父亲即是不被秦昭襄王看重的儿子子楚。当时正是秦赵酣战之际,子楚却在赵国为人质,受到赵人的处处羞辱,为父不受尊敬,为子的嬴政自然境遇也好不了哪儿去,因此来说嬴政在赵国的生活,成为其人生中最大的阴影,强烈的自卑感即产生于此。而当嬴政成为秦王之后,强烈的自大感亦自产生。
自卑与自大之间的落差,在赵国经历的种种,都可能成为嬴政的梦魇,必欲除扫干净以后快。这即是秦王嬴政回归秦国,成为一国之主,即对韩赵魏全面开战的根源。赵国的任何人,任何事,都将是嬴政要彻底毁灭的,包括曾经的好友。
《史记·刺客列传》:燕太子丹者,故尝质於赵,而秦王政生於赵,其少时与丹驩。所谓“驩”是什么呢?即是相交甚好的意思。这也是可以想到的,丹在赵国当人质,嬴政在赵国当人质,两人同命相怜,共同成长,可共患难。嬴政与太子丹当年在赵国的岁月,可谓是两人之间最为亲近的岁月,天下战乱纷繁,身在敌国,命运掌握在敌人手中的感受,两人绝有相当默契,这即是《秦时丽人明月心》中嬴政与太子丹杯酒相酌故事的原型。
战国之时,父子兄弟之间尚且为王权而血溅朝堂,况敌国之间?嬴政与太子丹之间的友情,极可能在嬴政归国继位时就已经破灭,特别是嬴政在成为秦王后,诛灭六国的壮志,已是深入秦人骨髓,这也影响着嬴政的思想。秦国出兵山东,屠灭三晋,兵锋直抵燕国之前,太子丹又被送到了秦国当人质。
此时的两人已非好友,两人天差地远的地位,也凸显出两人绝难相交。史书中说“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太子丹本以为在秦国会得到少年好友嬴政的善待,却不曾想自己在秦国根本得不到秦人的尊重,后来逃归燕国,便广招天下贤人,日日筹谋抵御秦人之策。可惜的是,嬴政大军不久就杀到燕国边境易水边上,燕国的灭亡就在咫尺之间。
此时的燕国,即便太子丹的太傅鞠武,亦对抵抗秦国不抱任何希望,认为燕国不过是在苟延残喘,当太子丹询问抵御之策时,其言"柰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就隐隐透露出人心思秦的大势,燕国人都认为燕国要灭了,太子丹的筹谋,又有何用?就算是荆轲刺秦,也不过杯水车薪,延缓燕国灭亡的拖延之策而已。嬴政的内心,绝对不允许太子丹的存在,毕竟太子丹对嬴政年少时的窘迫之态,知道得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