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有人问,这次接收是不是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呢?其实并不是。尽管中国宣布对德产进行接收,但接收后并未将其转为国有,反而下令各地政府先对其进行“保护”。一方面,中国政府依旧不希望中德关系陷入全面破裂的状态,另一方面中国想以这笔巨款为筹码,在巴黎会议上获得更多的权益。
《我的1919》中的巴黎和会现场
1919年5月7日,《凡尔赛和约》正式公布,中国并未能将山东权益收回,但在废除不平等条约方面,却取得一定进展。5月23日,中方宣布全面清理与出售德国在华财产,但直至10月,清理德侨工作依旧十分艰难,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在于中国政府的外交考量。正如前文所讲,尽管没收德产会带来短时间的巨大效益,但显然等于断掉和德国的一切沟通渠道,要想在战后与德国重新确立外交关系,并在废除旧约的基础上重建平等外交,就必然要有“橄榄枝”,而在华的大量德产就是中国政府的筹码。事实上,正是中国政府始终保持对巨额德产的冷静,并一直以谨慎冷静的态度处理,还顶住了来自协约国阵营的种种压力,才使得中国能够与德国在战后重新恢复正常平等的外交关系(《中德协约》,1921),在外交上取得重大突破。
《凡尔赛和约》
文史君说
1910年代的中国,尽管在政治方面依旧处于弱势,但在外交层面却是难得的黄金时期。此时段的中国外交官,凭借着智慧与学识,并以始终冷静谨慎的头脑处理每一件与国家利益息息相关的外交大事。处理德产一事看似简单,但却成为中国突破与西方大国外交局面的绝佳砝码,并以此成功与德国建立平等外交关系,可谓是中国外交官与政府集体智慧的产物。
参考文献
魏兵兵:《公法、主权与利益:一战时期北京政府对德侨财产之处置》,《史学月刊》2019年第12期。
张开森:《1918年在华德侨处置案引发的中外交涉》,《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3期。
(作者:浩然文史·小太阳)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