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战略态势下李世民成功李自成兵败,其背后因素是什么

2020-09-06 23:36:21 作者: 同等战略态势

李自成在明末乱军当中,能够最终成为最为强大的一极,并拿下潼关,挥师北京城,当然不会全是运气。

从历史上王朝兴衰史来看,李自成建立的大顺朝可谓是一个奇葩一般的存在,能够打进北京,建立大顺朝,却在短短几十天内逼迫退出,最终兵败身死,恍如一颗划过历史长河的流星一般,一闪而逝。

很多人都认为李自成之所以会失败,主要原因是始于拷掠北京,纵兵行凶,失去人心,导致吴三桂逼迫引清兵入关,在吴三桂关宁铁骑和清兵精良八旗军的联合打击下,以少胜多打败了李自成起义军。

也有人会认为李自成吃亏在天下未定,战乱未平,还有各路反王各自为政的情况下匆忙称帝,导致矛盾激化陷入孤立而兵败身死。

其实,李自成打入北京城建立大顺朝真的是一手烂牌吗?其实也不全是。我们可以再来看一看李世民当年打入长安城,其处境是不是比李自成更好。

李渊晋阳起兵时,其实其处境比李自成更为恶劣。因为隋炀帝在世时,有意识的要削弱并消灭关陇集团,只给了李渊5000名常备军的编制指标,还要求他用这五千人对抗强大的突厥军队,守护好隋朝的边关。

李渊当时面对的敌人不仅仅是突厥军队,还有已经成为突厥附庸的地方军阀。即便李世民带领的进军长安的3万家底,绝大多数都是临时拼凑的,真正的正规军就是那5000人的正规编制。

隋朝全境,更是各大地方军阀、强势反王林立,也就是说,李世民拿下长安后,李氏集团在国内都还是比较弱小的一支军队。而且同样要面对背后比李自成时期的后金强大的多的突厥帝国。

但是最终李渊父子不但稳固了后方,还一路征战,以弱打强,团结、招抚、征服各路英雄,成就了大唐盛世的王霸之业。

面对比李自成恶劣的多的战略形势,为什么李渊父子能够扭转乾坤,建立大唐帝国,而李自成却落得个惨败的下场?其实李自成兵败北京城的真相是这样的:

第一、李自成缺乏政治眼光,其军队有着严重的流寇习气,而他自身也非常急功近利,根本不懂治国,有着严重的理想主义。

李自成为什么放纵军队拷掠、抢劫北京?第一是对富人天生的仇恨和报复心理,最重要的还是筹措军饷。李自成能够打进北京不是全靠运气,而是他的一项政治主张:大军所到之处,三年不纳粮。政策是好政策,老百姓也开心,以致于流行起了“迎闯王,不纳粮”的童谣。直接刺激大量的穷苦百姓纷纷拥护、响应李自成大军,以致于他在短期内迅速壮大。

但是问题来了:那拖家带口几十万人的吃饭问题如何解决?最后就只好抢劫富户官绅,这种无序的抢劫直接败坏了军纪,也动摇了国本。所以,打进北京前的相近二十年里,李自成一直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攻下一城,劫掠一空,又去抢劫另一城,已然成为习气。打下北京后,还没有意识到治国与打游击是不能同日而语的。这就是李自成缺乏长远战略规划和政治眼光埋下的地雷。

第二、李自成进军北京后,一些历史、演义都认定他有六十万大军,但是通过历史资料对比,估计其实际作战部队不超过十万。而且这支军队军纪败坏,山头林立,李自成自己也根本无法约束。但是吴三桂有五万正规军队,其中还包括战力强悍的关宁铁骑士。清军入关有十来万军队,加起来对李自成无论从规模还是战力,都具有压倒性优势。

所以,李自成兵败不仅仅是自身的一系列政治错误,还有军事实力的严重不足。这与一些历史、演义的说法是有严重出入的。

李自成进北京前与崇祯谈判,他就展现了他狭隘、短视的眼光,他只求划陕而治。但是激进的崇祯也不顾眼前具体形势,直接否决了这个会影响统一和皇权的提议。

其实李自成与李渊父子最大的差距就在于,李渊父子是世家传承,不但有胸怀格局,更有战略眼光,不但懂军事,更懂治国韬略,而且还有李世民这样的军事、政治天才冲锋陷阵。而李自成出身草根,又只懂杀伐劫掠,而不善于学习,还目光短浅,听信谗言。

历史是公正的,你种什么因就结什么果。所以同等条件下,甚至于李自成还具有更大优势的情况下,李渊父子建立了大唐,而李自成的大顺却无疾而终,短命夭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