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它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中国历史上,“国学”是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官学,自 “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而言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近年来“国学”复兴,越来越多的朋友投身于国学的研究之中了。
殊不知,“国学”是一门相当接地气的学问,中国的一切文化都可融汇其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国学”几乎无处不在。
今天我们要聊的话题,就是民俗文化中“男左女右”的规矩。“男左女右”这一规律,似乎渗透进了中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
逛公园时想方便一下,便会发现公厕的布局符合男左女右;
新婚燕尔的夫妇佩戴戒指时,亦会遵循男左手女右手的原则;
在男女双方出席某正式场合时,男性往往会站在女士左侧。倘若,这一顺序被颠倒过来,变成了“女左男右”,难免招致嘲笑。
那么,这一规律是如何诞生的呢?
话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天地处于混沌之中,盘古大神诞生于混沌,又凭借一己之力劈开混沌,顶天立地六万余年,造就了寰宇和大地。在盘古大神羽化后,他的肉身化作诸天星辰、四极五岳、江海湖泽及动物植物。
“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家喻户晓,这里面自然有先民自然信仰的成分,但这一神话对我们研究“男左女右”这一规律提供了参考。根据《五运历年记》所载,远古日神帝俊和月神常曦便是盘古的双眼所化,帝俊是盘古大神的左眼,而常曦则是盘古大神的右眼。可以说,这便是“男左女右”这一规则的原始出处。
除此,“男左女右”这一规律亦符合古人的哲学观。
古代先贤认为,万事万物皆是在阴阳调和下形成的产物,自然界中的事物所具备的“对立”特质,就是“阴阳”最直接的体现:
大为阳,小为阴;
长为阳,短为阴;
上为阳,下为阴;
左为阳,右为阴;
刚强为阳,柔弱为阴。
在基因的作用下,男女往往会拥有截然不同的性格,男性普遍较为刚强,女性则普遍温柔,是以男性代表着“阳”,女性代表着“阴”。
当然,关于“男左女右”的规律,亦存在另一种说法。
我国的“中世纪”长达两千年之久,时人讲究尊卑有序。古人将南视作至尊,将北视作败者,所有皇家建筑的朝向都是正南方,只有监狱的大门才会朝北开放。除此之外,表示方位的左右亦有高低之分,古代的龙椅都是坐北朝南设计的,在皇帝的眼中东既是左。所以,古人一度将左视作最尊贵的方向。
例如,三国时期的孙权坐拥江东一隅,东吴人便将江东称做“江左”。并且,在古人的房屋设计中,我们亦能看到这种“以左为尊”的规律。在现存的四合院中不难发现,四合院里最主要的上房(亦作正房)处于正北方,一般来说家族的牌位和堂屋均设立在上房的中间。四合院的正房通常会被划分为三个开间,其中,东侧的次间比西侧的次间更重要,这里往往住着家中长辈,如祖父母或父母。而且,从构造上来看,东侧的开间比西侧的开间略大。
由于,我国中世纪奉行“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因此“男左女右”的规则随之诞生。其实,在远古社会中并无“男尊女卑”的概念,反倒是女性占据主导地位。然而,随着人类掌握了耕种和捕猎的技术,力量更大的男性夺走了主导地位,并将母系社会改为父系氏族社会。在封建社会来临之后,父系社会的观念已根深蒂固,所以,女性的地位始终弱男性一大截。不论是西汉董仲舒所提出的“夫为妻纲”,还是程朱理学中对女性的偏见思想,都是“男尊女卑”思想的直接体现。
既然,在古代社会中男性比女性更加尊贵,所以,男性自然占据象征着主导地位的“左”,受男权支配的女性只能屈居其“右”。
当然,在现代社会男女平等,所以“男左女右”只是一种传承下来的民俗传统,其中,已无“男尊女卑”的内涵了。
可以说,“男左女右”已成为独树一帜的中国民俗文化,其中还有几分“绅士”的意味。
打个比方来说,在并行散步的过程中,以男左女右的方式过马路,会让女性获得较多的安全感。毕竟,以中国的驾驶规则来说,马路上靠近行人这侧疾驰而过的车辆往往是自左而右行驶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男左女右”似乎又暗合先进文明所倡导的绅士风度。
参考资料:
【《中国“男左女右”思想的由来》、《五运历年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