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语言天赋的荷兰人,在汉文化面前肃然起敬

2020-11-10 23:41:33 作者: 具有语言天赋

荷兰人还发现,欧洲语言文字的逻辑,是用有限的字母去拼写读音,用发音去对应词语和词义。所以有限的字母可以组合出无数词汇。但是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的读音,需要大量的人为强行记忆,这是最为麻烦的事情。

口语只能表达简单的内容,当需要记录表达复杂,抽象的知识内容,语音容易引起歧义。只有文字才能详细记录加以区别,汉字使荷兰人一个脑袋两个大,这种事情,谁也帮不上忙,需要深厚的汉文化功底。

一个随行的意大利人告诉清朝官员,欧洲的大船有山丘那么大,他把“chuan”的发音却发成了“zhuan”,船跟砖语调出了问题,官员直接反问,哪有那么大的砖?,那该是用多大的炉子烧出来的?,只好把字写出来,才消除误会。

明朝时官话是南京官话,天子守国门后,官话参杂了北方土语,也叫京音,虽然还谈不上字正腔圆,但已经基本流行了。

中国东西南北有巨大的方言差异,后来的雍正帝和袁世凯,都大力推行北京官话,也就是普通话,当然,这是后话。

荷兰人惊讶地发现,沿途官吏和士兵有时不得不笔谈,才能清晰地传达意思、消除语言误会。

荷兰人意识到:汉字克服了方言差异,维系帝国大一统的同时,也让这个国家体系,日益孤立于西方社会。也正如此,汉语维系了中华传统中国文化,没有被外部势力所侵蚀。

荷兰人还花了点时间才适应从右到左的竖行书写模式。由于汉字丰富而微妙的语境意义,同一个字的意思是多变的。即使看得懂单个汉字,也会完全看不懂全文,这一过程非常需要别人的讲解。

在商业利益和谍报责任的驱动下,荷兰人极其努力地学习了中文,并大致准确地掌握了基本的中国历史文化常识。他们知道中原人的世界观是天圆地方,而“中国”一词,是指中央之国,“中原”就是世界中央的园圃。

墨卡托是荷兰16世纪地图制图学专家,晚年所著《地图与记述》是地图集巨著,沿用至今。

荷兰人画了一张世界地图,使团成员将荷兰和巴达维亚殖民地的位置,指给清朝官员看,清朝官员不关心荷兰的具体位置,却对不把中国画在世界中央,而大为不满,甚至觉得地图本身是胡编乱造的。

荷兰人发现汉语有大量的同音字,还存在有部分字形相同。他们认为那些偏旁是用来区分意思的。这说明汉字无法解决有限发音和不断增加的词汇量之间的矛盾,所以才存在大量的谐音字。

《说文解字》将汉字构造规律概括为“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项为造字原理,是“造字法”,而转注、假借则为用字规律,是“用字法”。

放在当时,荷兰人不知寻求到《说文解字》古籍没有,如果找到,会哭到死。

汉语中的语声语调,以及适用场合,只有中国人心领神会。荷兰人特意留心汉字用音调区分语音的做法,这样的音调系统也比较难以掌握,给口语交流制造了很大障碍,直到现在汉语言的音调问题,也是时常闹出笑话。

契丹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