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2年,荷兰商人在印尼建立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后,不断向外扩张,明朝史料:"万历二十九年,有二夷舟至香山澳(澳门),通事者亦不知何国人,人呼之为红毛鬼...香山澳夷虑其以互市争澳,以兵逐之。”。
葡萄牙,西班牙,英国,荷兰,为了争夺中国茶叶的垄断权,在海上打了百年战争
当时的澳门是中国的出租地,不租主权,澳门被葡萄牙人租借,要向明朝政府缴纳土地税。葡萄牙人击退荷兰舰队,处死了所有俘虏。
1604年7月,荷兰船队抵达中国澎湖,"伐木筑舍,为久居计。"。荷兰人和明朝官员谈判互市事宜,被明朝政府断然拒绝。并派出50多艘舰船,将荷兰人驱离。
1622年,荷兰人再次占领澎湖,他们四处劫掠中国船只,强迫中国人修建澎湖要塞。派出15艘战船逼近厦门,扬言“非经荷兰人允许,中国船只不得随地到各处贸易”。
当时中国茶叶和美洲白银的海上贸易盛行,明王朝政府为了谋取更多的白银,垄断丝绸、茶叶的海上贸易,施行了海禁政策。
“但纠通下海之人买番货,与探听下海之人番货到来,私买,贩卖苏木胡椒至一千斤以上者,俱发边卫充军。番货并入官。”。
中国沿海走私活动猖獗,倭寇和海盗兴起,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是最大一股亦商亦匪的海盗组织,明王朝征剿失败,只好施行绥抚。
郑芝龙投降明朝后,表示以"剪除夷寇、剿平诸盗"为己任。
1628年,闽南大旱,郑芝龙在福建巡抚熊文灿的支持下,招纳饥民: "人给银三两,三人给牛一头",用海船运到台湾垦荒定居。
崇祯六年,已是明朝末年,中原有李自成,长城外有皇太极,崇祯依然发兵攻打荷兰,郑芝龙率领150舰船队出战,采用火船战术,将荷兰舰队打败。
荷兰船队挂上明朝旗帜,每年向郑芝龙上缴12万法郎,郑芝龙控制了从日本到南海的全部东亚制海权,各国船只若没有明朝颁发的旗帜,可当场击沉。
荷兰东印度公司为了继续开展中国茶叶贸易,组织了专门研究中国文化的谍报组织,在国内寻找专门的语言人才。这些人有很高天赋,能迅速掌握新接触到的陌生语言。
荷兰人有极好的语言天赋,一般人都掌握三种语言,但在中国通用的汉语面前犯难。
学习汉文化都是先语后文,语言是口说耳听循序渐进,学习汉文化最大的难点是汉字的音形意,对于欧美人来说,汉字简直是天书。
我们都知道,一个汉字可以和另一个字组成词组,汉语中有很多词语,荷兰人试图通过拆分词语的方式学习汉语。但他们很快发现,把每个词拆开后,单个字都是有独立的音、形、意。这让习惯字母组词的荷兰人,摸不着头脑了。
汉字的表意性,使汉字成为世界上单位字符信息量最大的文字,成为世界上惟一能跨越时空的文字,但中国的方块汉字,对欧美和荷兰人来说,如同树枝。
在汉字的形音意关系上,从象形文字发展来的汉字保留着明显的象形色彩。比如日、月、山、田等字形,明清时期的汉字是毛笔字,有丰富的想像力,更要有极好的概括力。
慈禧的书法
我国幅员辽阔,有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别说是外国人了,中国人有时也会堕在方言俚语中,成了丈二和尚。
我们最早的甲骨文就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会意和形声成分,在这些甲骨文中,“会意字”不到80%,形声字占20%多。这与古代埃及人、苏美尔人等其他早期的象形文字有很大的不同。
古埃及人和苏美尔人创造一些仅代表发音的符号记录语言。中国人发明了会意字,如:日+月=明,女+子=好,三口一个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