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件来自圆明园“天地一家春”烫样同样承载了“和”的理念。“天地一家春”是圆明园九洲清晏东路后妃寝宫院七间正殿的内额,也是后妃寝院的总称,取自唐代杨巨源为唐王朝太平盛世而作的《春日献圣寿无疆》中“云山九门曙,天地一家春”句,表达万物皆春、和谐向荣之意。慈禧书“万物和熙”绢匾曾呈挂于养心殿后殿西侧燕喜堂内。“熙”,为光明、和乐之意。此匾表达万象协和、天下太平的美好祝愿。
礼乐之和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制造的16件铜鎏金双龙钮云龙纹编钟和16件青玉描金云龙纹编磬构成了展厅中金碧辉煌的阵势。编钟是先秦以来历代宫廷雅乐沿用的“乐悬”重器,明清时期专用于规格最高的“中和韶乐”,仅用于中祀以上坛庙的祭祀典礼和国家朝会殿陛典礼。本次展览将这套乐器从紫禁城搬到国家博物馆,并以成组件的形式展出,可谓难得一见。
“中和韶乐”之名始见于明朝,但其乐器形制、乐队配置、乐曲风格,均沿袭自先秦以来的历代宫廷雅乐。“中和”,即中正平和之意,“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儒家以“致中和”为最高理想;“韶”,相传是大舜时的乐舞,被孔子推尊为尽美又尽善,成为历代雅乐的最高典范。5000至7000年前中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北依韶山,东、西、南三面环水,距渑池县城10公里。据传舜帝曾巡游到此,演奏了韶乐。山脚下的村民遂将抬头可见的无名大山命名为“韶山”,这个古村落因而得名“仰韶”,取“仰望韶山,追思怀古”之意,并由此流传下“韶乐”的概念。
“中和韶乐”可以说是儒家推行礼乐教化理念的一个缩影。乐器按制作材料分为八种,即匏瓜、黏土、皮革、木块、石头、金属、丝线与竹子,称为“八音”,表达出古人追求“八音克谐”与“大乐与天地同和”的境界。这一组乐器材料的组成与乐曲的演奏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普遍性理想:追求多样性的和谐。古人认为“乐”是“音之所由生”,同样发端于先民在祭祀活动中表露感情的艺术活动,“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如《礼记》所载:“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礼乐皆得,谓之有德。”于是,雅乐成为中国古代祭祀天地、祖先和朝会、宴飨时使用的正统音乐,其体系在西周初年制定,与法律和礼仪共同构成国家的统治根基。雅乐的主要乐器是编钟和编磬,乐首以铜钟发声,乐未以玉磬收韵,集众音之大成,象征“金声玉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