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身边的年轻人(青春派·青春奋进新时代(19))

2020-07-26 07:02:37 作者: 钟南山身边的

图①:钟南山(左一)耐心地询问病人病情。

资料图片

图②:桑岭正在救治重症患者。

资料图片

图③:今年3月2日,钟南山(右)带领年轻医生,在广医一院首批战疫一线火线发展党员入党宣誓仪式上宣誓。

邓 华摄(人民视觉)

图④:陈如冲(右)穿着防护服,奋战在抗疫一线。

资料图片

又是一年毕业季,又有一批学子即将走上工作岗位。

“不但对自己有要求,而且还要有追求;不但要有志气,而且还要争气;不但要有热情,还要有激情。”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向毕业生送出了这样的临别赠言。

在钟南山身边,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正用心体会着老师的言传身教,他们探索学习,精进医术,救死扶伤,也在不断提升自我。

——编者

与桑岭约一次采访很不容易。作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广医一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医生,忙碌是桑岭的常态。计划周五的采访改到了周日,原定上午11:00开始采访,直到11:45桑岭才抽出时间,谈到12:33,桑岭又得去巡房。

“你问我们从钟院士身上学到什么,以病人为中心,应该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作为钟南山的学生,“80后”桑岭已经是独当一面的副主任医师。1月23日,他逆行北上武汉,一去就是76天。在广医一院,在钟南山身边,像桑岭这样的年轻医生还有很多。

逆行中展现家国情怀

“我作为学生,年轻又是党员,在危难时刻怎能不跟上去”

日历翻回到1月23日。

一早起床,桑岭正习惯性地刷着手机,一个消息跳进眼帘:离汉通道关闭。10点,桑岭接到医院通知:去武汉,参与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重症监护病房的救治工作,即刻出发。接到这个艰巨的任务时,桑岭满腔热血、积极应战。

“钟老师84岁了,1月18日就冲到武汉。我作为学生,年轻又是党员,在危难时刻怎能不跟上去?”桑岭说,当晚临行前,钟南山老师专门打来电话,唯有一句简简单单的嘱咐:“注意安全!有什么问题随时沟通。”

1月24日早上8:30,桑岭出现在金银潭医院南楼7层,这个收治危重病人的病区就是他的战场。一名50多岁的男性重症患者令桑岭印象深刻,“患者转来时病情非常重”。桑岭进行镇静镇痛治疗,采取俯卧位通气、肺保护性通气思路,同时加强免疫调节。经过夜以继日的奋战,患者成功拔管转出重症监护室。

疫情防控期间,桑岭带领团队共诊治危重患者近70例,操作了不计其数的气管插管、俯卧位通气和气管镜诊疗。今年3月5日桑岭被评为“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4月28日又被授予第二十四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国家和人民有危难时,能够迎难而上,救死扶伤。桑岭身上这份医者担当,来自钟南山等广医一院老一辈的言传身教。桑岭说,2003年非典疫情时,他还是广州医科大学的学生,钟南山的一句“把最危重的病人送到我们这里来”令他印象深刻,至今难忘。

2004年毕业留在广医一院工作后,桑岭一直跟随钟南山,奋战在呼吸内科及重症医学科临床、科研一线。甲流、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抗击重大呼吸系统疾病的战场上,都有他的身影。“从钟老师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他深厚的家国情怀。”桑岭说。

凯旋之际,看到钟南山站在雨中迎接医院8位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返院,桑岭很感动。“桑岭是我们重症团队里非常优秀的年轻医生,他支援金银潭医院,管理的都是最危重的新冠肺炎患者。他的工作非常出色,使得很多病人在死亡边缘被挽救了回来。”回想起老师的肯定之词,桑岭嘴角轻轻上扬。

专注中锤炼过硬医术

“从那以后,我做任何事情都更加专注、更加投入,不敢有丝毫懈怠、丝毫马虎”

基于对国家和人民的使命担当,钟南山将“实事求是”四个字贯彻于自己几十年的从医生涯。“做医生、搞科研,来不得半点马虎!”他是这样要求自己的,也是这样要求学生和团队年轻人的。

“80后”广医一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陈如冲,也是钟南山的学生。陈如冲记得,一次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会上,一名博士师姐在幻灯片中将“concentration”(浓度)写漏了一个字母。“那是在图表里,沿着纵坐标往上写的一个英文单词,在座其他人都没看出来,唯有钟老师一眼就发现了这个细小的错误,及时指正。行医治病,和人命打交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大家都对钟南山老师很是佩服。”陈如冲说。这种对专业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使陈如冲等年轻学生深受教育。

在钟南山引导下,进修学习、锤炼过硬医术成为年轻学生的自觉追求。2014年去加拿大进修两年后,陈如冲补上了在免疫学研究上的短板,专注于气道疾病免疫机制研究,在领域内著名期刊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并成功申报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最让我感动的还是硕转博开题报告的关键时刻。”陈如冲回忆,当时正逢钟南山生病住院,谁也没为这件事打扰他,他却记在心上,主动召集有关老师和专家,在病房里开了一次课题报告会。病床上,打着点滴的钟南山认真听取陈如冲的报告,提出了多项有针对性的意见。

如今,陈如冲也在带自己的学生,他将这种专注、敬业的作风潜移默化地带到工作中:“前两年有个学生攻博考试,我和他一起在办公室改汇报材料,一直改到凌晨三四点钟才回家。”

在年轻学生的眼中,多年来钟南山对专业的执着严谨却丝毫未变。有一次,一名疑似“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病人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判断不太一致,钟南山便要求在读博士彭杨研究他的病理切片,“一两周后汇报结果。”钟南山说。

“我原以为老师那么忙,可能会忘记这件小事,就拖拉了几天。没想到,两周期满前一晚10点多,电话如期而至。”彭杨回忆,老师问他完成没有,吓得他出了一身冷汗,于是连夜请教医院病理科主任,结合自己所做的研究写出报告,第二天又查询有关资料再次核实,终于掐着点交了作业,还有幸获得了老师的肯定。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