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号洪水还在“发威”,3号即将形成,长江会出现流域性大洪水吗?

2020-07-26 14:53:31 作者: 2号洪水还在

长江委水文局党组书记陈敏介绍,通过实施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国家水资源监控系统等项目,长江流域水雨监测预报站点由1998年时的2000多个,增加到现在大约30000个。除了水文部门管辖的雨量站以外,气象部门管辖的雨量站等也纳入到长江防洪预报调度系统里面,形成了集卫星、雷达、水文报汛站、气象站、水利工程专用站等空天地于一体的流域全覆盖水雨情立体监测体系。

长江委水文局率先在汉口水文站开展了5G网络服务应用,大量监测数据可以即时高效传输到流域水情中心。

“30000多个水雨监测站点,实施自动化、智能化的实时监测,协同气象卫星、天气雷达的监测信息,结合多年来不断加强和应用先进的水文、气象预报技术,已能做到短期洪水预报‘八九不离十’,可谓是‘耳目聪明’。”陈敏说。

第三,通过信息化、现代化建设,长江流域在全国七大流域内率先建成预报调度一体化的调度决策支持系统。依托这套系统,长江防汛实现了“快速决策”,可以根据防汛指挥要求,提出不同方案,并当场对方案进行预算修正。

据介绍,洪水调度牵一发而动全身,调度方案需要大量运算,原来常常要数小时。现在通过系统建模,可以控制在20分钟之内。

陈敏表示,长江干流水位调控向“厘米级”迈进,为实现防洪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应对超标洪水能力不足

仍是长江防汛主要矛盾

防汛专家同时认为,筋骨强壮、耳目聪明、决策科学,并不意味着长江防洪减灾万无一失。受降水强度超乎往常影响,今年汛期,洞庭湖、鄱阳湖发生了大洪水,各地也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

水利防汛专家表示,总体来说,应对超标洪水能力不足仍是长江流域防汛面临的主要矛盾。长江流域已基本达到防御1954年洪水的总体防洪标准,但仍需要蓄滞洪区大量分洪运用,在超标准洪水应对方面则更加困难。

首先,长江干流并非“万无一失”。长江委水旱灾害防御局副局长沈华中说,长江部分上游干流河段堤防防洪能力偏低,未形成防洪保护圈或未达防洪标准;中下游干流堤防虽已达标,但由于堤基基础差和历代不断加培造成的堤身土体不均匀等原因,部分堤身、堤基和穿堤建筑物存在隐患。这些因素导致长江干堤汛期险情时有发生。近些年,长江中下游崩岸险情呈现向下游延伸、不断增加的趋势。

其次,为防御设计标准及以上大洪水,担负兜底职责的蓄滞洪区建设滞后,遇到超标洪水可能面临运用难、精准调度难。陈桂亚介绍,

一是长江中下游42处蓄滞洪区中,仍有9处未完成围堤加固,部分隔堤尚未建成或达标。如:杜家台北围堤、西围堤、新合垸堤不达标,一旦运用,威胁仙桃市、蔡甸区、汉川市、武汉经济开发区等部分地区的居民安全。

二是仅有荆江分洪区、围堤湖垸、澧南垸、西官垸、杜家台等5处蓄滞洪区完成分洪闸建设,其余均需进行爆破扒口分洪,无法做到及时及量分洪,分洪效率较低。

三是基本完成安全建设的蓄滞洪区仅4处(荆江分洪区、围堤湖垸、澧南垸、西官垸),正在开展钱粮湖、共双茶、大通湖东、康山等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其余蓄滞洪区启用需提前将人员转移至蓄滞洪区外。

第三,支流及湖泊防洪能力亟待提高。据介绍,长江流域主要支流和重要湖泊堤防工程线长面广,基础薄弱、堤身质量较差,遇高洪水位管涌、渗漏等重大险情较多;且部分支流和湖泊尚未形成完整的防洪圈,防洪能力偏低。今年,以湖区和支流堤防发生的险情为主。连江支堤和湖区堤防在高洪水位长期浸泡下易发生险情,成为防洪工程的主要薄弱环节。

第四,防洪非工程措施仍不完善。陈桂亚说,长江流域洪水风险管理工作仍需加快推进,尤其是要加快重点地区洪水风险图的编制及应用;山洪灾害预警系统运行维护还存在经费不足、人员培训不足、设备维修维护不及时等问题;城市建设发展未能很好统筹防洪排涝问题;部分河流的洪水调度方案、部分地区防汛抢险应急预案等不能适应当前实际的防汛要求,需要进一步更新完善。

水利防汛专家建议,加快支流和两湖堤防建设,提高支流防洪能力;加快蓄滞洪区建设,加强蓄滞洪区人口管理和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引导蓄滞洪区居民尽快迁入安全区。

同时,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应用,利用大数据手段科学分析洪水地区组成规律,不断完善流域综合监测体系,建立包含信息汇集与存储、信息服务和支撑应用等功能的信息平台,实现全流域水工程信息共享与预报调度方案快速计算分析比较。

刊于《瞭望》2020年第30期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