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松江大学城毕业生就业系列报道|应征入伍、奔赴西部、扎根基层,毕业了,去祖国需要的地方

2020-07-17 02:42:30 作者: 关注松江大学

跨越3000公里,横穿祖国东西来到云南省后,从昆明乘两个半小时动车到大理,从大理乘7小时中巴到景东县,从景东县城乘两个半小时汽车到麦地村,再走一段山路,最终,到达景东县太忠镇最偏远的农村小学——华东政法大学附属麦地小学。从2015年开始,每年都会有6名来自华政的优秀毕业生重复着这一段路程,与本地教师一起,撑起大山深处的希望。据悉,2003年至今,华政共有150余名优秀学生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在多个行业和岗位为西部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有一种青春叫一路向西,有一种梦想叫扎根基层。每年的毕业季,总有一群人会选择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应征入伍、奔赴西部、扎根基层……他们让奉献成为了青春的注脚。

用一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

麦地小学四面环山,孩子们回家普遍要走两个多小时山路,出于安全考虑,学校要求学生住校。于是,在饭点给孩子们逐一盛好饭菜,晚上根据排班在学生睡前查寝,生病了带他们去卫生所……这群“90后”华政学子在麦地小学是孩子们的老师,也是他们的“临时父母”。

“支教的这一年在别人眼里也许是浪费时间,但我现在觉得,这一年所收获到的东西是别人得不到的。”这是华政法律硕士教育中心1832班学生马思祺支教一年后的最大感受。现在的她,已经把景东当成了另一个家。在她眼里,去西部支教是用一年时间做了一件终身难忘的事。

6月30日,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本科毕业生刘正华参加了毕业典礼,结束后,他将前往贵州省遵义市新黔小学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刘正华也成了东华大学首届研究生支教团、西部计划志愿者中的一员,“尽管一年时间不长,但我愿意在西部为基层教育事业贡献属于自己的青春力量。”刘正华说。

东华大学的研究生支教团虽然是首届,但西部计划志愿者一直可追溯到2003年,截至去年,东华大学已先后派遣17批共125名志愿者在西部书写东华故事。

硕士研究生去贫困县当老师

5月8日,东华大学理学院毕业生丁丹丹顺利拿到了硕士学位证书和研究生学历证书,在学校食堂吃了最后一顿辣子鸡盖浇饭后,她办理了离校手续,正式告别学生生涯。丁丹丹原本可以进银行、证券公司,也可以发挥数学专长在上海当老师。但她坚定选择了去刚摘下国家级贫困县“帽子”的安徽省泗县,成为一名老师。“教师梦,去最需要的地方实现。”丁丹丹说。

丁丹丹当老师的梦想,源自大二暑假,那年,她去了泗县成为一所教育辅导机构的老师。虽然丁丹丹也是安徽人,但泗县离她的家乡有200多公里,车程超过3小时。此后连着5年的暑假,她都成了泗县一群初中生的“丁老师”也让她意识到,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泗县需要注入青年教师的力量,而她可以。

回家乡,去泗县,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成为丁丹丹的目标。在去年秋招期间,她一直搜集泗县的教师招聘信息。当收到笔试和面试通知时,怀着一份激动的心情,她自信地走上面试讲台。学历优秀,有教学经验,在不少同学还为择业迷茫时,今年1月,丁丹丹顺利与泗县第一中学签约,做一名在基层奋斗的教师,她的梦想实现了。

怀揣理想从军报国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的江玉林曾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某部。谈起自己的服役经历,江玉林说:“经过部队的摔打磨练,我改掉了很多坏习惯,做事情更加有执行力,性格也变得更加坚强有毅力,部队的优良作风让我受益终身。”返回学校后,江玉林不断提高自己,参加了很多竞赛并屡获殊荣。为了继续深造,今年本科毕业的江玉林选择了考研,复习过程中虽然遇到很多瓶颈,但他总是告诉自己:“不要放弃。”最终考取上海大学的硕士研究生。

“青春无悔我曾是一个兵,军旅生涯让我变得更坚强,是我一生的财富。”工程大电子电气工程学院本科毕业生姜强在考取研究生后由衷地说。姜强曾服役于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某部,退伍后,姜强通过学校的优抚政策申请转专业,转到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面对新的专业,虽然很多专业知识需要补课,但他每天加班加点学习,不断追赶,多次获得校优秀奖学金。如今,得益于国家的退伍大学生“士兵计划”,他考取武汉大学的研究生。

暂别校园、投身军营。据了解,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每年都有100多名青年通过大学生征兵政策入伍。在2020年的研究生招生考试中,有10人通过国家退伍大学生考研“士兵计划”考入“985”“211”“双一流”等大学。

■文 李于伯

■栏目责编 许萍

■栏目主编 周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