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莞时间网-i东莞
■7月16日,老人和工作人员们一起在“传承客家文化 品尝客家美食”活动中品尝美食 本报记者 郑家雄 摄
太公分猪肉,人人有份——7月16日,塘厦镇龙背岭社区举行“传承客家文化 品尝客家美食”活动,这个拥有200多年历史的客家村落热闹起来,“太公分猪肉”的场景和故事再次在叶氏祠堂里上演。
据介绍,纪录片《寻味东莞》近日走红,让塘厦镇龙背岭社区“太公分猪肉”的乡情习俗也为人所知,这场融汇亲情与美食的欢宴,吸引了众多人的好奇。记者当日走进叶氏祠堂,探访这一习俗背后的乡情故事。
宗祠里的热闹家宴
当天,龙背岭社区叶氏宗祠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小伙子舞着麒麟绕祠堂一周后,开始了祭祖仪式,居民陆续进祠堂上香祈福。祠堂后厨,七旬高龄的老人、掌勺人叶伟池带领族人,忙着磨刀、洗案板、洗猪肉、切猪肉、调料、备菜……为宗祠里的家宴忙碌着。
记者在厨房看到,几个直径1米多的大铁锅一字排开,水汽蒸腾,香气四溢。叶伟池在灶台边忙碌着家宴的两道主菜:客家焖猪肉和塘厦碌鹅。
“父亲很会做菜,一直是祠堂家宴的掌勺人,我算是子承父业。”和父亲一样,叶伟池也是一位烹饪高手,擅长做客家菜,每次宗祠家宴,他都是主掌勺人之一,“按照惯例,我们每年重阳节都会在祠堂举行家宴。这几年,慢慢开始把掌勺工作交给下一辈了。”
据介绍,龙背岭的客家焖猪肉在调味和火候上十分讲究,猪肉先用白糖、酱油、米酒腌制,再在大锅中炒至金黄,最后放入豆腐焖制40分钟左右,一道肉色红亮、质地柔软、汤汁油润的客家名菜就可上桌。碌鹅则需要在油锅中炸10分钟左右,再抹上特制的调料上锅,隔水蒸60~80分钟。
两道主菜,再配上其他几道客家菜,一一盛进大海碗,祠堂里摆上桌椅碗筷,热闹团圆的家宴便开始了。
据介绍,由于祠堂内场地有限,每年重阳节家宴,围餐分两批进行。依照尊老爱幼的习俗,60岁以上的老人首先入席,老兄弟、老姊妹们围坐一起,闲话家常,畅聊往事,逗逗儿孙,其乐融融。随后,年轻人再入席。
“一场家宴,可以叙乡情,聚民心,传承发扬客家文化。”龙背岭社区居民、东莞市女企业家协会会长叶小红每年都为这一场祠堂里的家宴用心操持,出钱出力。
“太公分猪肉”凝聚亲情
家宴后,便是龙背岭叶氏族人最期待的重头戏“太公分猪肉”。
据龙背岭社区老人介绍,多年来,龙背岭社区的叶氏子孙,每年重阳拜祭仪式后,都会进行“太公分猪肉”,分到手的猪肉好比“福肉”,寓意取吉获福。
叶伟池介绍,龙背岭的“太公分猪肉”,一般由村里的烹饪高手将生猪肉做成客家焖猪肉,再按每户的人口分发。每年重阳节,各家各户预先把锅碗瓢盆放到祠堂里的长桌上,理事们逐一核对,再分发焖制好的猪肉,每年都会分发1200多斤焖猪肉。既分了肉,又发扬了客家名菜,可谓一举两得。
叶小红记得,她第一次参加“太公分猪肉”是在上世纪60年代,当时她还是个十三四岁的小姑娘。那时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猪肉分得少,但祭祖聚餐之后带一点肉回家,大家已经很高兴了。
回忆往昔,对比当下,叶小红由衷感慨,现在家家户户都不缺肉吃,“太公分猪肉”的象征意义已经大于实际。保留这项传统风俗,有助于凝聚亲情,传承乡情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