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山东博物馆2020年首个原创自然类展览“三千玲珑——中国海洋贝类展”在三楼20号展厅开展。作为山东博物馆有史以来展出标本数量最多的自然类展览,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前来观展。此次展览集中展示了3000余件珍贵的贝类标本及贝文化相关文物,带观众一起探索神秘的海洋世界和人类文明的演进交融。◎文/图山东商报·速豹新闻记者许倩实习生莫非
在省博展出的部分海洋贝类标本
还原神秘海洋世界
从远古至今,海洋承载了人们对于未知世界的美好幻想,艳若桃李、素如温玉的各式贝类成为了最好的物质寄托。7月16日,山东博物馆“三千玲珑——中国海洋贝类展”开展,展览集中展示了3000余件珍贵的贝类标本及贝文化相关文物,正值暑假时期,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馆内探索神秘的海洋世界。
人类对于贝类的喜爱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那时的山顶洞人会将贝壳钻孔串成项链装扮自己。“从石器时代我们的先民就开始了对海洋贝类的研究,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的遗址中发现有海贝做成的项链,到新石器时代人们把贝类作为工具来使用,而后一直到先秦和明清时代人们对贝类的认识也越来越丰富。”山东博物馆自然部策展人刘勇介绍。
自商代开始宝贝科贝类作为货币并一直延续至秦,成书于秦汉时期的《尔雅》《说文解字》中已有多种海洋生物类名的记载和解释,还出现了贝类专著《相贝经》,其对海贝进行的分类研究代表着当时对海洋生物学进行深化研究的趋势。刘勇介绍,到了明代,宋应星明确地提出了对贝类的保护理论,在《天工开物·珍玉》中,他指出人为过度采取就会造成资源枯竭,并提出了有利于珠母贝繁殖的措施。
据悉,“三千玲珑——中国海洋贝类展”共分为初识贝类、贝壳的外部形态、贝壳的内部构造、贝类的生活方式和栖息环境等六个单元,通过对中国海域贝类标本的展示,全面反映了我国四大海域贝类的基本情况。“展览不光有中国海域的贝类展示,除展示中国四大名螺之外还征集了24件世界名贝进行展示,带领观众了解贝类的亿万年历史及其相关海洋文化。”刘勇说。
融入生活的海洋贝类
作为地球上最早的居民之一,海洋贝类早已融入人们的衣食住行,从货币到美食,从医药到艺术,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贝壳的身影。展览特别设置了“海洋本草——中药里的贝”“方寸生辉:邮票中的贝”等展示区域,全方位展示了贝类背后蕴藏的文学、历史、医药、饮食、邮票等知识。
“海洋自古以来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同时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考古工作发现,从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生活就和贝类息息相关。在渔业经济时代,人们以海洋生物、淡水生物为主要食材,除了食用之外同时广泛用于艺术饰品,大家可以通过展览看到当代工艺大师利用大自然提供的贝壳塑造而成的精美艺术品。”山东博物馆馆长郑同修介绍。
刘勇介绍,展览标本数量巨大,展出有中国海洋贝类3000余件,还展出了馆藏的21件历史文物、世界各地有关贝类主题的邮票。“此外展览内容丰富,文字设计中不仅包括了自然界中的贝和历史中的贝,还包括汉字系统和中药中的贝。在此基础上还设计了很多与观众互动的环节,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