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李江艺术风采
江西图书馆收藏李江书法作品证书
李江,号清江斋士,江西樟树人。1983年7月生,擅行草,师从王大禾。多年来李江对草书的书写和学习,情有独钟,发乎本心,热爱至深。学习书法自然是不可能从草书开始的,首先要夯实基本功。他也是从隶书开始的,通过系统的学习后便上升到篆书,此外在楷书上也下了很大的功夫。曾获得全国第七届书画美术大赛二等奖,认证艺术家等大专学历。
若生于古时,当有壮志。如海深,志比天高,非图名利。
从小就喜欢练、写毛笔字的他,临帖于米芾、王羲之等大家,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平日勤学苦练之余,也不忘抓住学习的机会,多次参加书法培训,现为中国艺术书法家协会会员,联合国书法家协会中国分会理事,使得草书写的中锋纯任气势,行云流水,心在笔端意在笔先,转折之处毫无拖沓矫揉,前呼后应,笔断意连,布局新颖且笔苍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美感耀眼。先后在全国各地参展入展获奖,2016—2018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实力派书法家”、“德艺双馨书法家”荣誉称号,2019年书法作品被江西省图书馆收藏。近年来作品受到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好评。
录《韩非子·解老弟二十》句,庚子夏李江,释文如下:所以贵无为无思为虚者,谓其意无所制也。夫无术者,故以无为无思为虚也。夫故以无为无思为虚者,其意常不忘虚,是制于为虚也。虚者,谓其意无所制也。今制于为虚,是不虚也。虚者之无为也,不以无为为有常。
李江说他有一个观点:“就草书写草书,是写不出来的”,必须借助于其他四体的元素来支撑草书的书写。所以在多年的书法教学中,他把草书的体系慢慢地进行了梳理,让它能够形成以技法为支撑,同时又能够以理念为引领的书写。不冒进,不盲从,既遵循传统的法则,同时又能够融汇自我对草书的理解。他认为草书最高的境界是“写静”,“写静”是一个很高的目标,还有在书写中保持一种逸气,追求一种逸境,并称之为“逸草”。一种风格的追求需要有一定的时间慢慢地去完善,他相信通过自我的努力与悟化,必然会到达属于自我草书语境的理想高度。
春日 宋 · 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在临习《古诗四帖》的同时,他也加强了篆书和隶书的临习与学习。他认为各书体之间的笔法是相通的,《古诗四帖》的临习能够增强线条的力感与质感的表现和把握,行草书特别是“二王”体系的行草书写中,如果能够强化篆籀笔法的支撑,在展大书写时,会有很大的帮助。
原文:意匠如神变化生,笔端有力任纵横。须教自我胸中出,切记随人脚后行。
对于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比如对草书的理解可能会停留在明清基调上,而没有真正上升到晋唐,这种审美高度与技法的欠缺,直接影响到学习的进度与水平的提升。他们在书写中,往往对于一拓直下笔调的把握相对比较好,但是真正把一拓直下、篆籀笔法能够巧妙地运用、渗透,并以此来丰富线条、丰富笔墨,这一点做得还不太尽如人意。李江觉得他们可以对帖学内部两大笔法体系进行梳理,通过五体兼修,深入临习,这些问题还是会迎刃而解的。
唐韩翃《同题仙游观》,庚子夏释文如下: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小洞幽。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学习大草需要把握书写当中的一些关键问题。首先是技法的完备。到了一定书写高度便对笔墨要有理解,只有理解了,才会上升到笔墨的精神高度。没有理解的笔墨都是浅层次的,只有真正理解了草书的笔墨价值和精神内涵,才能够体现出高度与境界。
《清平乐·池上纳凉》项鸿祚 庚子夏释文如下:水天清话,院静人销夏。蜡炬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醉来扶上桃笙,熟罗扇子凉轻。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
出自元代张可久的《小桃红·一城秋雨豆花凉》一城秋雨豆花凉,闲倚平山望。不似年时鉴湖上,锦云香,采莲人语荷花荡。西风雁行,清溪渔唱,吹恨入沧浪。
说起书法创作,李江也是侃侃而谈:“在进行创作时,需要注意对篆籀笔法的运用与领悟,在中锋用笔的基础之上,让毛笔处于一种凝练的可书写状态。但是对中锋的理解不能片面,要把笔法写活,要做到活学活用。我觉得所谓的“笔笔中锋”是不存在的,也是不可取的。所以说,我们在相对中锋的同时,要考虑如何把侧锋写好,我认为这样能增强草书笔墨的生命力和渲染力,让线条处于一种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的良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