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市民享清凉,他们冒着酷暑在“老虎嘴边”工作

2020-08-07 01:49:53 作者: 为了市民享清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图

炎炎夏日,孵空调是一件很惬意的事,但是如果突然停电了呢?对上海市民来说,近年来已经越来越少会碰到“停电”,而这背后,是电网检修越来越多实施不停电作业技术。今天(6日)上午,记者跟随电力一线技术人员实地“出诊”,看他们是如何冒着酷暑在“老虎嘴边”工作的。

带电作业能感受到电流震动

早上8点多,在普陀区平利路靠近志丹路的一个路段,两辆电力抢修斗臂车停在路边一根电线杆两侧。国网上海市北供电公司带电作业班班长戴阿兴一早带着六七个班员在现场,要在线路带电的情况下对电线杆上一个出现锈蚀的柱上分段杆刀进行更换。

“打个比方,停电作业相当于手术,带电作业就相对于微创手术。”市北供电公司带电作业班主管刘一涵说,如果采取停电作业,这根10千伏线路沿线全都要停电,受影响的范围非常广,而采取带电作业,在居民们没有任何感知的情况下技术人员就把这个“手术”做了。

带电作业意味着工作危险性增加,“这根电线是10千伏的,是高压线,所以我们每天都是在‘老虎嘴边’工作。”班长戴阿兴说道。安全帽、护目镜、长袖工作服、绝缘披肩、绝缘鞋、绝缘手套……全副武装后,刘钟法、曹勇、杨文龙、查文俊四人分两组登上了斗臂车,很快就升到了近15米的高空开始作业,而他们前后左右的电线都有电。

“带电作业有非常严格的标准化流程,任何一个螺帽都要放在斗里。”32岁的刘一涵是同济大学毕业的硕士生,但也在检修一线干了7年,“第一次上去时很紧张,周围的电线都是带电的,所以心里的弦一直紧绷,每个动作都小心翼翼。”刘一涵说,对普通人来说,电是“老虎”,碰不得,但他们在作业时却要用手抓住电线,“嗡嗡嗡的,能感受到电流流过的那种震动。”

临近上午10点,柱上分段杆刀终于更换完毕,从斗臂车上下来后,查文俊和同事们厚厚的工作服已经湿透,贴在了后背上。

冒酷暑“守护”电缆安全

上午10点多,在平利路志丹路路口的一个工地上,90后朱启凌正带着组员拿着仪器设备进行电缆红外测温以及电缆线路路径探测作业。他在路边的电缆上杆位置装了一个感应线圈,并设置高频脉冲信号频率,然后像调收音机一样把手里的接收机调到同样的频率,边走边感应地下电缆的位置。有了他们在施工现场标出电缆的走向和埋深,施工方就可以采取各种措施,从而保障电缆安全稳定运行。

带电作业结束,技术人员衣服已经湿透。

朱启凌所在电缆青工班成立于去年8月,是市北公司最年轻的一个班组,全班12人,平均年龄只有28.5岁,90后超过了八成。“全班12个人中,本科以上学历的有11人,硕士占了一半,今年还招了个交大的博士。”

朱启凌介绍说,青工班负责整个普陀区35千伏及以下配电电缆的巡视、计划检修和抢修,工作量很大,“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区,每天的工作基本都在户外。”他坦言,夏季高温时节是电缆事故的高峰期,一旦发生停电事故,就会对居民生活造成巨大影响,因此抢修时间紧,任务急,青工班员们24小时待命,时刻准备“出征”。

电缆抢修,最困难的就是故障点定位。而作为90后为主的班组,青工班非常注重先进仪器设备的运用,“传统手段测一个故障点,可能要5至6个小时,但是运用一体化试验设备,可能只需要半小时。”朱启凌透露,工作时不管是在地面还是地下,最大的感受就是“热”,“最近这种天气,衣服一天湿透两三次是常事。”朱启凌笑着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图

编辑:张红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