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布哈介绍彝族刺绣
八一前夕,中央宣传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发布13位“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武警四川总队凉山支队某大队政治教导员布哈作为武警部队唯一代表当选。
布哈,彝族,今年35岁,他出生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一个贫困家庭,2007年10月入党,2009年6月入伍,2017年,布哈主动请缨担任昭觉县梭梭拉打村驻村扶贫干部,带领151户607名贫困群众全部实现脱贫,被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
教育扶贫是根本
8月1日,地处大凉山腹地的昭觉县四开乡梭梭拉打村幼儿园传来朗朗书声,一个皮肤黝黑,身着迷彩服的军人正给孩子们上课,孩子们很高兴地和武警叔叔互动。
昭觉县一直戴着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县、四川省深度贫困县两顶“帽子”,受到各方关注。
身为梭梭拉打驻村扶贫干部,布哈知道自己肩上沉甸甸的担子——兑现武警部队扶贫脱贫的“三年规划”,带领全村乡亲们彻底把两顶贫困的“帽子”甩掉。
“一个地方想要彻底脱贫,教育扶贫才是治根本、管长远的方法。”布哈说。以前,该村只有一个幼教点,40多个孩子挤在两间阴暗简陋的教室里,这一幕深深刺痛了布哈,成了他最重要的一个心事。在写给武警四川总队的脱贫帮扶建议中,布哈将援建幼儿园作为头等大事大力呼吁。
去年9月,武警爱民幼儿园正式建成投入使用,可容纳200多名孩子接受高质量的免费学前教育,许多参观者惊喜地发现,这个漂亮的幼儿园出乎他们的想象。
这期间,两名学生引起了布哈的注意——尔古阿衣和马子拉。尔古阿衣的父亲去世后母亲改嫁,家庭生活贫困;马子拉母亲病故,父亲一人抚养5个孩子。学习成绩优异的两人随时有可能因贫困而导致辍学。
布哈回到部队,与战友们交流这两个学生的情况,让布哈没想到的是,两名战士当即决定要资助这两个孩子。
布哈和在彝乡学校当老师的妻子阿呷坚持“家庭式”扶持助学,他们资助帮扶了18位彝族贫困学生,其中有2人考上大学,1人考上了研究生……
发展彝绣稳定增收
曾经的梭梭拉打村很穷,全村522户中151户贫困。如何在村里搞特色产业,让村民端起“金饭碗”,成为布哈心头的又一件大事。
“梭梭拉打村的妇女基本都会彝族刺绣,如果能形成规模化生产,畅通推广销售渠道,就可以增收不少。”布哈说。
“彝绣不仅是一个家庭、一个村庄的希望,更是对民族文化最好的弘扬与传承。”为此,布哈4次拜访昭觉县民间彝绣专家阿合久都和中国彝族服饰收藏家阿吉拉则,请他们帮助培训村里的绣娘。两位专家得知布哈的来意后,很快答应担任梭梭拉打村彝绣项目的技术指导,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回到村里,布哈走进绣娘贾巴伍呷家,告诉她邀请专家教学指导和技术培训的消息。贾巴伍呷又重新拿起了手中的针线,半个月时间,技艺便得到了大幅提升,在后来县里的彝绣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在贾巴伍呷的带动下,村里百余名绣娘加入了彝绣队伍,连73岁的老阿妈惹伍甲莫都加入进来。布哈还通过采取“非遗 时尚 电商 扶贫”的模式,在全村发展刺绣产业,让贫困群众每年稳定增收2000元以上。
“甜蜜的事业”收入可观
8月1日,在梭梭拉打村的特产展柜前,布哈拿着一瓶蜂蜜向观众介绍,他还把这个视频发到朋友圈,为村里优质的纯天然蜂蜜做广告。
梭梭拉打村独特的气候条件使得各类花卉的花期非常长,是养殖蜜蜂的天堂。布哈动员该村的在校大学生俄洛瓦达返乡创业,在村里成立中华蜂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 蜂农 贫困户”的模式,把村上的养蜂产业发展壮大。
万事开头难。合作社成立之初,蜂箱、蜂种采购回来了,但俄洛瓦达和村民们一样,只会简单粗放地散养,不会育蜂、预防病虫,取蜜也只会最原始的方法。200多箱蜜蜂,俄洛瓦达束手无策,合作社很快面临技术瓶颈的难题。
布哈请来了大凉山名气最大的“养蜂王”宋文学。宋文学主动提出到梭梭拉打村来养蜂,并且将他养殖基地的优良蜂种部分投入到合作社。现在,梭梭拉打村的养蜂合作社已经步入正轨,不断地为村民带来可观的收益。
如今,在布哈的扶贫日记上,一组组数据让人欣喜:村里的贫困发生率由2017年的34%实现了归零,151户贫困户在短短两年内实现全部脱贫,人均年收入达到6200元左右,比2019年国家贫困户脱贫退出标准高出20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