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东莞社工:以平凡拥抱伟大 用奉献温暖社会

2020-08-27 09:40:59 作者: 走向我们的小

来源:东莞时间网-i东莞

熙熙攘攘的城市,无处不在的社工温暖着奔忙在路上的人,也让整个社会和谐温馨起来。为了居民的生活小事,社工们绽放着他们如花的青春。

关爱空巢老人、困境儿童帮扶、特殊儿童服务等各种领域,都能见到东莞社工们的身影。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以坚守诠释责任与担当,以奉献彰显忠诚与忘我,是防疫战线上的“逆行者”,是社区居民平安健康的“守门人”。

周淑妍:

服务对象10年后成一线社工

周淑妍给游客讲解新湾的渔家故事

从10年前的服务对象、实习社工到全职社工,华南农业大学社会工作专业2020届毕业生周淑妍选择回到东莞市正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这个大家庭,成为正阳驻虎门镇新湾社区的一线社工。

周淑妍与社工的结缘开始于2010年,那时还是一名初中生的她,参加了虎门新湾的“虎门渔区青少年军营成长之旅”项目。与社工的相遇,周淑妍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原本性格安静的周淑妍在参加军营活动之后就认识了很多小伙伴,人也变得开朗自信。周淑妍称,“军营成长之旅”让她有了很多挑战自己、改变自己的机会。在军营里,她当起了主持人和播音员,还表演了话剧,这都是她在社工的鼓励和支持下,勇敢地尝试并出乎自己意料地完成了。周淑妍说,自己成长的过程中都有着社工的身影,所以现在对曾经在军营、学校里相处过的社工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我填高考志愿时,所有学校的第一志愿都是社会工作专业。”周淑妍坦言,社工对自己的影响挺深远的,因此填高考志愿时才这样坚决。在与社工相处中,她了解到社工是一个能帮助很多人的职业,希望自己也能够做一些帮助别人的事情。父母也曾希望她选择师范等专业,不过他们都尊重周淑妍的选择。如今,周淑妍回到了新湾社区,服务群众,传递温暖。

尹柳平:

把康就中心当女儿一样照顾

尹柳平关爱康就中心小学员的成长

洪梅残疾人康复就业中心(下称“康就中心”)是尹柳平常常主动回来加班的地方。2017年,洪梅筹备启用残疾人康复就业中心。抱着学习的心态,尹柳平申请从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调岗至康就中心,开始了在残疾人领域的工作。回忆起这三年的服务,尹柳平笑言:“运营康就中心就像是照顾女儿一样。”通过专业的服务,洪梅康就中心渐渐成了残疾人的爱心乐园,中心还组建起一支“以残助残”的志愿服务队。

尹柳平初到康就中心时,这里很多工作仍处于一片空白。在中心启用前,尹柳平遇到的第一个困难,便是招收学员的问题。

“那时居民还不了解什么是康就中心,而且大多数家属对于家中的残疾人是持放任的态度,认为残疾人呆在家里就是最安全有效的方式,甚至连早晚接送都不愿意。”于是,尹柳平天天背着水壶、骑着单车往返于不同社区之间,足迹踏遍了洪梅的9个社区,每到一户残疾人家里探访,她都会一次又一次地为他们重复讲解康就中心的服务,说得口干了,喝口水再继续说。

一次,有位学员出现了情绪失控的情况,一直说“有人推倒我,有人推倒我”。尹柳平听到后感到很奇怪,她先安慰学员不要害怕,可是无论她怎么安慰,学员还是认定有人推倒了他。等到家属来接的时候,尹柳平向家属了解,也无推倒的情况。后来,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很多次,尹柳平开始感到很困惑。

她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并学习相关知识,了解到学员反复出现的这种情况是跟他们本身病情的影响所致。“在这个时候,社工应该转变自己的角色,做一位聆听者,倾听学员说话,让他们在不影响其他学员的情况下得到宣泄,陪同与肯定才是对他们的支持。”

苏海珍:

一口东莞话现在说得很麻溜

苏海珍开展社区服务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2012年7月,苏海珍独自拖着行李箱来了南城,初来乍到,语言不通。“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跟着同事去探访长者,听着同事跟长者愉快地交流,很是佩服和羡慕,而我只能听懂长者20%的东莞话,然后运用自己掌握的熟练度只有30%的粤语来回应,那段时间运用最多的就是‘笑容+系呀’。”

苏海珍说,现在,笑容依然是她的标配,但对于东莞话,她几乎已经可以跟老人家侃大山了。

从入职初期生硬地将书上学习的知识运用到辅导个案,带领小组时的紧张,到现在能熟练策划和开展个案辅导,她已然成为督导,可以将自己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分享给其他社工。

苏海珍说,这个过程中她经历了很多次的挫折和挑战,也收获了很多肯定和温暖。看着接受过我服务的居民亲切地跟我打招呼,哪怕我调岗了,在他们有困扰的时候也依然信任地咨询我一些事情的时候,我觉得这一路走得非常值得。

“在这八年的时间里,我一直在社区岗位,每天接触到社区的男女老幼,八年里,看着很多社区的儿童从开心蹦跶的小豆丁成长为开始思考自己人生选择的高中生。”苏海珍说,在这不长的职业时光里,她常以陪伴者、支持者的身份出现在服务对象的一部分人生当中,因为有些时候,这部分人生是黑暗、难过的。

“还记得有一年一位阿叔来找我协助他家人申请医疗救助,在经过研究政策资料、准备资料、写申请之后,终于申请成功了。阿叔硬要塞给我三百块表示感谢。对于经济紧张的阿叔来说,能给出几百块就是他能表达的最大的感谢。”

对阿叔的好意,她坚持回绝了。每每回想起这些和居民们相处的时光,苏海珍内心都无比满足。

记者 周素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