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住行都有变化 用心适应新生活

2020-08-29 06:10:40 作者: 吃住行都有变

清华大学食堂每个餐桌上都设置了隔板 摄影/本报记者 袁艺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悠悠假期,菁菁校园!开学之际,你们是否已经准备好了迎接新模式校园生活?这里的“新”,当然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新”,由此带来的将是校园生活方式的一系列变化。圆桌小编最近跑了一些学校,从日常手消到“口罩规则”,从食堂用餐到垃圾分类,圆桌小编在北京的小学、中学、大学逛了一圈之后,觉得特别有必要跟全市更多的师生念叨念叨、分享分享,以便大家提前做好准备。

首先,广大同学要先习惯“带码生活”。这不,圆桌小编在密云区冯家峪镇中心小学看到每个同学都有了自己的编号;教室里的座位也是专人专座;在餐厅,所有同学都要面朝同一方向、使用一次性餐具;在学校的公共区域,如卫生间、洗手间等,每个位置也都分年级分组专用,并设置可使用的学生名单,操场也设置了隔离线。这一切举措都是为了实行“闭环管理”,一旦有学生出现问题就能迅速查询到他去过的区域。

大学生们注意了!你们的校园生活更是离不开“码”。清华大学甚至为此专门研发了一款名为“清华紫荆”的小程序,全校师生和校内各类人员都要拥有自己的“紫荆码”才能在清华园里畅通无阻。这款小程序集身份认证、体温监测、位置记录、通行管控功能于一体。在校教职工和返校同学登录小程序后要每天测体温获得绿色“紫荆码”。进入每间教室、系馆楼宇、食堂、体育场馆,则可以通过扫描门口的“门码”确认通行权限和健康状态。学校各类通知、场所开放规则也是通过小程序发布。清华老师还研发了一款叫“阿荼”的智能测温机器人,目前校内已经有90多台“阿荼”站岗值班,负责在各楼门口对进楼人群进行体温快速筛查。在北京化工大学昌平校区紫竹餐厅里,每张餐桌都印上了二维码,学生打完餐就座后要扫码打卡——进食堂扫码、回宿舍扫码、去图书馆扫码……同学们需要实时记录自己的行动轨迹。

其次,说到校园食堂,同学们要习惯“隔板吃饭”。在北京化工大学,食堂的餐桌不仅都印上了二维码,还都在中间竖起了隔板。在清华大学,为了安全进餐,学校在学生返校前就开始在食堂餐桌上安装了亚克力材质有机玻璃隔板,计划覆盖所有食堂的餐桌。

第三,一些同学要在学校里洗澡,恐怕要先习惯“数水龙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学期将对集中浴室安排专人值守,按照淋浴设备的数量实施进入浴室人员的限流,同时及时引导疏散聚集的人群。比如,学7公寓的浴室门口出现了排队,对等候洗浴的同学测量体温后,工作人员就要统计淋浴喷头使用情况,如有空余喷头就让人刷卡进入。同一时间内集中浴室洗浴人数男不超过21人,女不超过42人。学校还在向同学们大力宣传错峰洗浴,将学校公共浴室的开放时间由原来的16:30-21:30调整为16:00-22:00。

第四,大中小学生校内扔垃圾都要学会“分类”。大家早已知道,5月1日北京市开始全面实施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垃圾分类自然成为全市各大、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的生活新习惯。在北京舞蹈学院附中丰台实验小学,圆桌小编看到,校园各处、班级里都设置了分类垃圾桶,墙面上也张贴了垃圾分类的手工绘画作品,其实,学校在开学前已经通过微信群、公众号、线上主题班会等形式,向家长和同学们发布了开展各类垃圾分类主题实践活动的倡议,开启云端德育,呼吁同学们做垃圾分类的先行者、推动者、宣讲者、实践者、拥护者和志愿者。学校还鼓励同学们回收酸奶盒、瓦楞纸、塑料包装等废旧垃圾材料,并与家长共同制作精美的手工作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学生返校前,就准备了数千个垃圾分类桶:公共区域更新放置了三个分类垃圾桶;公寓楼大厅服务台备好了可回收垃圾袋供学生使用;各公寓楼门口放置了旧口罩回收桶;每间宿舍都配置了“两桶一袋”,方便同学们进行垃圾分类。

最后,即使是放学后,同学们也要习惯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线上阅读”习惯。实验二小平谷分校开学后,将开展阅读线上自主展示,以培养孩子们新的阅读习惯,每天落实“2-20”阅读课程,即:早晨20分钟朗读,进行班级阅读群自主阅读报备,上传分享展示阅读成果,交流学习阅读中的趣事,激励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晚上20分钟“亲子伴读”,做到“三个一”即:每天共读一个成语故事、每天一篇美文欣赏、每周一篇阅读体会或“图画日记”,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同时,让孩子们爱上读书。

亲爱的同学们,圆桌小编列举的上面这些变化都不是生拉硬扯,而是自然融入;都不是徒有形式,而是防控必须,所以圆桌小编还是想和广大师生说一声:在变化中适应,在适应中成长!

祝大家健康快乐!

教育圆桌小编 雷嘉 刘婧 武文娟 林艳

2020年8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