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上叫了一辆滴滴,可最后是坐三轮车回的家,你遇到过这种情况吗?
有人曾经叫到过大奔,那是因为车主无聊,接单打发时间;也有人猎奇般叫到过大货,那是滴滴早期审核不完善,车主顺手来了个移花接木。可是,现在还有乘客叫到三轮车,则让人大跌眼镜。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几天前,两个小伙参加婚礼,提前一天去往朋友的老家——山东沂水县。从火车站出来已是半夜,小伙习惯使然便叫了一辆滴滴快车。到这都还会是正常的,但小伙们坐上车之后,问题来了。
他们发现此时有几辆出租车便跟在身后,将这事告诉司机后,没想到司机脸色大变,二话不说直接拉着乘客去了自己家。
原来,在沂水县滴滴与出租车可谓矛盾深重,几乎没有人敢白天跑网约车。由于滴滴在当地没有取得经营许可,只要出租车司机看到网约车接客便会举报,而一旦被抓住就会罚款5000元,相当于一个月白干。
这位网约车司机还表示,前几天便发生过网约车司机与出租车司机打架的事情。
本以为回到家中暂时躲避,出租车很快便会散去,但却发现他们堵在路口,并没有离开的迹象。司机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只得推出自家的三轮车,将两名小伙送到了酒店。平时15分钟的路程,硬生生折腾了一个半小时。
而这也正是我们开头时所说的,叫了一辆滴滴,可最后坐上的却是三轮车。
这件令人啼笑皆非的回家“囧途”,暴露出的却是滴滴与出租车之间深重异常的矛盾。
其实,随着滴滴打车的普及,以及各地对滴滴与出租车之间的调解,类似的事情好像已经很少了,但现在来看,一二线城市或许正常,但三四五线城市显然并非如此。
那么,这背后到底有什么原因呢?
网约车刚出现的几年,这样的事情不在少数,尤其是滴滴上线时,由于与优步争夺市场份额,双方大打价格战,打车补贴满天飞,这也造就了一种情况便是,叫滴滴远比出租车便宜的多,于是乘客更愿意选择网约车。
这便是最基本的矛盾来源。选择网约车出行的多了,出租车的市场份额便少的多。
就像车站这类场所,出租车进去接客都需要排队,有时排一上午才能接到一个大单。但由于网约车的出现,乘客出站便APP叫车,出租车被冷落到一旁。
正是因此,不少城市都曾有过出租车公司的抗议,像2015年时,滴滴的北京总部甚至遭到了出租车队的抗议围堵。
那么,滴滴总部都被围了,何况是形单影只的滴滴快车呢?
5年前的郑州,一名网约车司机在拉客时被出租车围堵,100多名出租车司机甚至将网约车砸的惨不忍睹。
2年前的山西太原,几名大学生叫了一辆滴滴快车,不料被20多辆出租车围住,交涉之中,双方不仅发生了口角,还爆发了一定的肢体冲突。
其实,有人说,滴滴现在也可以叫出租车,双方明明可以合作共赢,为什么一定要互相认为是竞争关系呢?
我们可以发现,即使是通过平台叫到的出租车,相比快车来看,费用相对来说还是要高一些的,即使是通过打表计费,这是因为出租车本身的成本便高。
有一个概念叫出租车经营权,受政府管控。经营权以拍卖形式出让,企业介入拍卖。
从有关报道看,拍卖价格最高可达上百万元,而经营权出让也有期限,到期后会重新参加拍卖。
获得了经营权,其实便是在一定期限内具有了垄断性,而这也是高额收入的保证。但是当网约车出现后,相当于满街都是出租车,经营者显然无法实现收益预期。
由于出租车的起步价和里程价是受到严格管控的,经营者无法轻易涨价,想要增加自己的收益,那就是增加份子钱。
份子钱是出租车司机按月按车交的,这就像租用成本一样。份子钱增加,司机的收入便会相应降低,司机只能靠增加搭乘者的打车密度、延长工作时间来增加收入。
比如我们经常会遇到出租车司机沿途再捎上其他乘客的情况,大家心知肚明,也不会过多指责。
但是,出租车遇到困境,却不该将结果强加到乘客身上。
我们经常会听说,出租车司机因为外地人的人生地不熟,拉客的时候故意绕路;可能遇到过逢年过节,司机接客时的拒绝打表、坐地起价;或者遇到在车站等地打车,司机因目的地太近而各种抱怨、谩骂……
相比出租车的各种拒载、司机素质等问题,网约车的便捷能更更快打动消费者,不是没有原因的。
当然,出租车有出租车的问题,网约车也有网约车的问题,前段时间的安全话题、雨天打车难、等待时间长等等,都在此列。
但对广大乘客来说,看待网约车或者出租车都没有太大的偏见,比如说在出租车少的地方,会选择叫网约车出行,遇到赶时间的事情,会选择招手喊一辆出租车……两者都有更适合自己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