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概述,为什么元朝没有“百年之运”?

2020-07-22 20:03:09 作者: 一文概述,为

1206年,成吉思汗在斡难河畔被蒙古贵族们拥戴为大汗,“大蒙古国”正式建立。

细密画版的成吉思汗

在历经窝阔台、贵由、蒙哥三代大汗后,1260年,忽必烈在汉人地主阶级和部分蒙古宗王的支持下,于开平(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继汗位,设立中书省,建元中统。

1271年(至元八年),建国号“元”,定都北京(元大都)。

1274年(至元十一年),命伯颜大举伐宋。1279年(至元十六年),消灭了流亡在崖山的南宋残余势力,完成了全国的大统一。

忽必烈

狭义上的元朝,专指忽必烈即位到1368年元亡为止;

广义的元朝,同时包括了大蒙古国(1206年—1260年)时期。

客观地说,“大蒙古国”的建立,对内陆亚洲和中原历史都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大蒙古国”与其他“北方民族政权”,有什么不同?

与其他北方民族建立的统治政权相比,大蒙古国与之有很多不同之处。

以北魏和金为代表的的北方民族政权,尽管占据了中原的广大领土,但并未有效控制漠北;

占有中原部分地区的辽,一直以大兴安岭南端、西拉木伦河上游一带为统治中心,对漠北草原的控制并不牢固,基本只能实行部族式羁縻统治。

成吉思汗建立的“大蒙古国”,就是金国统治者眼里的心腹大患

至于真正在漠北实施过有效统治的政权,譬如匈奴、突厥汗国等,都没有能将势力伸入中原地区。他们始终都是比较纯粹的游牧政权,最后的灭亡也在于其单一游牧经济结构的不稳定性。

鼎盛时期的突厥,实力不容小觑,然而南边有个bug

而“大蒙古国”则有所不同:

因为崛起于漠北,因此对漠北的控制极为牢固;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完成了对中原乃至中亚大片农耕地区的征服,形成了一个疆域辽阔的游牧—农耕“二元”帝国。

窝阔台时期的大蒙古国疆域(图via:史图馆)

只不过,在完成对外征服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大蒙古国”的政治中心一直都在漠北。从成吉思汗到蒙哥的四任大汗,都坚持实行“草原本位”政策。“视居庸以北为内地”,中原更像是帝国的“东南一隅”,统治者们从未考虑过采用历代中原王朝的典章制度,对“内地”加以管理和统治。

在“大蒙古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贵族与军阀对百姓残酷剥削,“虐政所加,无从控告”。窝阔台时期耶律楚材当政,曾试图改变上述状况,但成效甚微。

耶律楚材

1260年,忽必烈继位后,改行汉法,并击败其弟阿里不哥,重新夺回漠北。到此为止,“大蒙古国”的统治政策,由草原本位逐渐向中原汉地本位倾斜。

尽管到了1271年,忽必烈才将国号改为“元”,但从1260年开始,“大蒙古国”已经迈入了“元朝”时间。

原“大蒙古国”首都哈拉和林的一个村庄

但坦诚说,“草原本位思想”一直深刻地影响着元王朝。即便将首都从哈拉和林南迁至北京,但漠北草原作为“祖宗龙兴之地”,在元朝的政治和文化体系中,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

因此,让元朝统治集团,完全从农业地区的角度出发看问题是不现实的。但回过头来说,元王朝的早衰与其骨子里的草原本位思想,有着非常大的关联。元朝统治者们的艰难“汉化之路”

作为大一统王朝,元朝的寿命并不长。纵观元朝历史,基本没有遇到强大的外患,只是在前期与西北的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有过一段时间的局部战争,到了元中期已完全平息。

忽必烈狩猎

元朝之所以“无百年之运”,主要亡于内忧。由于内部治理不善,让这样一个盛极一时的庞大帝国,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崩溃。

元朝在内部的治理上,究竟出现了哪些问题?一言概之,统治集团与被统治地区的文化差异,始终未能弥合,与北魏、辽、金等进入内地的北方民族王朝相比,元朝的汉化道路尤为艰难。

忽必烈即位后,推行汉法,将统治重心由漠北移到汉地,这无疑是“汉化”的关键一步。但是,元朝的“汉化”,自始至终就是不彻底的。忽必烈的继承者们,从未越出“规划好”的圈子,大量与中原汉地发展格格不入的草原旧制,因为牵涉到贵族特权利益,得到长期保存。

而以皇帝为代表的蒙古贵族,接受“中原传统文化”十分缓慢,对中原汉地的思想文化也无甚兴趣。蒙古贵族起初信仰萨满教,后陆续皈依喇嘛教,尊吐蕃僧侣为帝师。到了元中期,各地广修帝师殿,祭祀第一任帝师八思巴,其规模甚至一度超出孔庙。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