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秋莎”为何打得古德里安摸不着头?苏联对中国火炮的影响很大

2020-07-22 20:01:47 作者: “喀秋莎”为

文/梧桐

1941年是德国在世界战争史上最巅峰的一年,同时也是最悲惨的一年。再世“滑铁卢”让德意志的元气大伤,也为欧洲战场上德国的失败埋下了伏笔。为什么一路退让的苏联军队却打得“闪电战之父”古德里安摸不着头?不仅除了斯大林的“焦土政策”还有苏联的“喀秋莎”火箭炮。

1941年德军以势不可挡的“闪电战”战法打得法国,荷兰,比利时等都在最短时间内无条件投降,更是让英法联军也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伤亡惨重,丢盔弃甲。但是在英法联军回到英国本土后,丘吉尔开始号召全国大量修建防空洞,所以在后面德军几乎地毯式轰炸英国考文垂,伦敦等重点城市还是过不了英吉利海峡。当时德国已经意识到美国在一旁“搓手”,所以为了做战争的长远打算,德军分三路进攻苏联,而且就在德军几个月前占领巴黎的时候,斯大林还给德军发了贺电。德军的“闪电战”势如破竹,南线很快就打到了基辅。

但是这个时候德军面临三个头疼的问题:1.斯大林的“焦土政策”让德军无法从苏联本土得到后勤补给,加上苏联实在太大,缴获的苏联宽火车头运输后勤物资还是太慢。这导致德军进攻趋势降下来。2.德军进攻苏联的时候刚好是冬季,雨雪不停的让道路泥泞不堪,德军的机械化部队每天只能行进5-10公里,大大影响了德军闪击计划。3.这一点也是重点,那就是苏联一直“隐而不发”的喀秋莎火箭炮,20秒的时间让德军刚刚占领的奥尔沙成为一片废墟,德军伤亡惨重。

德军将领意识到这绝不是常规火炮能有的概念,事情被传到柏林,当局认为苏军发明了新武器。直到德军的百万大军推到莫斯科近郊才缴获了苏联一辆喀秋莎火箭炮车,才明白那种铺天盖地的轰炸是怎么做到的了。德军当时也是有火箭弹的,不过两国在规模上,地位上都不一样。德国的火箭炮是安装在装甲车上,防护和精度上都要由于苏联的喀秋莎,但是在射程和威力上就不及喀秋莎了。

德军的42式火箭炮车彩绘

喀秋莎火箭炮就是装在苏联的方头卡车上,几乎可以说是“裸奔”。但是发射架上同时可以装载16枚火箭炮,可在20秒左右的时间内将所有的火力倾泄出去。喀秋莎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德国人对火箭炮的认识也对我国的火炮影响巨大。

二战结束后,世界总体局势逐渐稳定下来。很多国家尤其是我们意识到落后要挨打的硬道理,所以我国派出很多工程师前往苏联学习,我国也在上世纪50年代初引进了喀秋莎火箭炮。开始对喀秋莎火箭炮的仿制,以至于后来逐渐形成我国特色的火箭炮事业。尤其是03式火箭炮,在国际军火贸易上很受中东国家的欢迎。

值得一体的是,1947年我们就在华北解放区开始研制自己的火箭炮,也就是A3式102mm火箭炮。该火箭炮威力可观,单兵携带方便,被称为“游击神器”,是我国第一款自研的单兵火箭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