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浙江姑娘玩转古老漆艺 惊喜于大漆包容性

2020-09-05 16:36:56 作者: “90后”浙

中新网台州9月5日电(范宇斌 陈雅芝 丁玲)21世纪初,浙江杭州跨湖桥遗址出土了一根长约120厘米的木弓,弓身附着红色的漆物质,昭示着早在8000年前,古人就开始使用大漆这种纯天然涂料。

大漆可入药,可做成菜品,还可在航空航天领域加以使用,用途广泛。而在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的“90后”漆艺家张一琳的眼里,大漆是最具包容性的材料,它能巧妙地与各式各样的东西相结合,造就无限可能。

今年是张一琳与漆打交道的第8年。当初班里一起学漆艺的50个同学里,如今只剩下2个人还在坚持做,她就是其中一个。

采漆不易,一棵漆树整个生命周期只能割出10公斤生漆,一次得割3000棵漆树才能采集到1公斤生漆,故有“百里千刀一斤漆”之说。

张一琳在制作漆艺品 椒江发布供图

对于这种珍贵的材料,张一琳十分珍惜。她说:“生漆遇到空气易氧化,用完得赶紧盖回去,有时候不小心弄出来多了,也要赶紧把它用到实处。”

漆艺品制作,首先需制作胎底,可分为裱布、刮灰两个步骤,增强作品的硬度,再进行表面装饰。漆艺技法众多,根据成品需要的效果选择不同技法,例如髹涂、打磨、起纹、推光、揩清等。这些技法常需重复好几遍,才能得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整个制作周期较长。

大漆虽“娇贵”,却也意外“友好”。

大漆包容性强,可以和各种材料结合,如皮具、木头、布、金属、陶瓷等。在张一琳的工作室内,不少意料之外的东西出现在她的作品中。

耳坠上细小的纹路,是张一琳用碎鸡蛋壳一点点黏上去的;胸口上佩戴的胸针,脱胎自某样不知名的果子;随手捡来的植物、斑驳的老墙块、一张普通的白纸,到了她手中都能诞生出不一样的作品。

漆艺品 椒江发布供图

“我现在会尝试把漆和各种各样的材料结合,去尝试有没有新的可能。”张一琳说,天然大漆独特的包容性在她的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传承与创新从来不是对立的,在保有传统的基础上做出调整,创新出让年轻人更感兴趣的作品,这是张一琳认为更好推广漆艺的方法之一。

“师法自然”是张一琳一直以来的一种创作方向。她很喜欢到户外去,接触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将所见所思传达到作品中。

各式各样的漆艺品 椒江发布供图

“我现在做一个植物脱胎的系列作品,就是将一些大自然中捡拾到的果子、豆子做一个脱胎,保留它最自然的形态来创作。”张一琳说,她将这些花果草木的形态复刻下来,做成一件件精细的首饰,有的一眼就能分辨,有的也会难以辨别,这些日常中偶见之物,正以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被保留下来。

温度与湿度的变化造就了漆艺品上自然灵动的纹理,也成就了每件作品的独一无二,张一琳将这种无法控制的结果称之为“一种惊喜”。

各式各样的漆艺品 椒江发布供图

每一件作品要经过层层套色,再用砂纸打磨,在这段制作过程中往往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到最后却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张一琳说,漆艺制作中的这种惊喜感让她对每件作品都有了未知的期待。

“我们年轻一辈去学漆艺,希望中国漆艺发展越来越好。”为让更多人了解漆艺,张一琳开始运营公众号,整理一些国内外漆艺家们的作品进行分享,还在工作室开设教授漆艺的课程,和学员们一起交流制作。

漆艺品制作环节 椒江发布供图

在张一琳看来,漆艺的推广之路并不孤寂。“漆艺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多院校开始开设这个专业,很多设计师来跨界融合它,各行各业来了解漆艺的人也越来越多,古老的漆艺未来可期。”(完)

【编辑:陈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