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躯庞大、高耸入云的岸桥是现代化港口作业的顶梁柱,操控这些“大力士”的就是岸桥司机。在辽宁港口集团(简称“辽港集团”)营口港有这样一位岸桥司机,他一干就是21年,从一名普通司机一步步成长为岸桥操作“大师”,诠释着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他叫韦国远,2020年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劳动模范。9月2日,记者采访了这位劳动模范,听他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
勤学苦练磨砺成“大师”
1999年,营口港迎来了一批新工人,海港壮观的装卸场景让他们感到异常兴奋。在这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中,就有刚满20岁的韦国远。
岸桥司机要在几十米的高空作业,每班要工作12个小时。高空作业难度大,辛苦又枯燥,而且要白天黑夜轮转,很多人都避而远之,可韦国远加入这个团队后就从来没有想过放弃。“那时候刚毕业,自己到这打拼,想着要站稳脚跟、成家立业,就得把养活自己的技能学好,给公司创造价值。”韦国远说。
刚开始攀爬岸桥,韦国远既兴奋又害怕。当时码头的老岸桥没有电梯可乘,每次都要攀爬40多米搞得楼梯才能到达驾驶室。岸桥操作室空间小,师父在前面作业,韦国远只能在后面猫着腰学。冬天,寒风顺着操作室的门缝、窗户往里钻,腿冻麻了,就轻微活动一下,但他的眼睛始终不离开师父的操作动作,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一起工作的同事们很快发现,这个平时少言寡语的“小徒弟”着实不简单。工作之余,其他年轻人都凑到一起聊天,只有韦国远一个人不是看书,就是自己练习操作,刻苦钻研、细心积累工作经验。
“时间就像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的磨砺,才能让自己成为锋利的刀刃,不被锈蚀。”无数次的起钩落钩成就了他精湛的技艺,韦国远很快就多次在各级技能大赛中名列前茅。2016年11月18日,在“新丹东”轮的作业中,韦国远创造了营口港岸桥作业效率143自然箱/小时的新纪录。他还先后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营口市技术状元”“营口优秀工匠”“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
传道授业让青年成长
因为工作出色,韦国远很快成为营口新世纪集装箱码头公司岸桥一班班长。他开始思考如何让身边的同事、新入岗位的年轻人操作技能快速“升级”。“他带的徒弟又带出另外一批徒弟,已经带出了几代人,他算是公司集装箱岸桥岗位上祖师级的人物。”营口新世纪集装箱码头公司固机部运行经理程福鑫介绍,韦国远先后培养了30多名青年走上了岸桥、场桥岗位,带出的徒弟80%取得了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谈及韦国远的“为师之道”,他的徒弟们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敬佩和感动之情。“师父平易近人、团结同事、技术精湛,对待工作一丝不苟,教学时眼里甚至有些固执,每个动作、每个环节都要求做到最好。他的眼神也总是充满温暖、坚定和期盼,给每个人鼓励和信心。”
在培养技术骨干方面,韦国远采用“点拨”法。用徒弟们的话来说“师父教我们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总是点出问题关键点,然后让我们自己琢磨,培养我们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比直接说方法好多了。”韦国远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公司整体作业效率和服务水平,让新时代港口人的工匠精神在这里发扬光大。
再出发为港口立新功
2015年9月,营口港首个以青年岗位能手名字命名的“韦国远工作室”正式成立。韦国远带领工作室成员充分发扬工匠精神,以行业岸桥操作推荐标准为基础,依照国家标准,结合码头生产实际和自身的操作技术、经验,开始编制《岸桥操作手册》。这在营口港历史上尚属首次,没有现成经验可以让他们借鉴。
为此,他们深入船边现场、驾驶室、舱上舱下进行实地调查,与现场、中控、船方等业务人员交流学习,为编写手册获得了详实的第一手材料。经过半年多的反复修订完善,《岸桥操作手册》终于完成。无论是岸桥的安全规范、作业规程,还是机械检查、作业对象等,《岸桥操作手册》都进行了严谨细致的归纳,对新司机技能入门以及老司机技能提升都有很大帮助,成为工友们手中的操作宝典。
韦国远还带领工作室成员一起研究解决岸桥挂舱、场桥刮箱等问题;与技术人员认真研讨,解决维修难题;参与了投光灯改造、岸桥大车链条改造等技改项目,为港口创新创效做出了积极贡献。
为了更好地完成改造项目,韦国远和工作室成员们深挖设备潜能,向科技要安全、要效率、要效益,在技术上互相探讨,专业上互相支持,工作上互相帮助。成立至今,“韦国远工作室”已完成岸桥高压电缆系统改造、岸桥吊具卷缆系统改造、场桥吊具电缆连接方式升级改造等10多个重点技术攻关改造项目。通过实施这些技改项目,韦国远所在公司的作业效率提高、设备损坏维护率降低,现场操作也更安全了。这些成果在改善员工工作环境的同时,还创造了约300万元的经济效益。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是韦国远孜孜不倦的追求。如今,迈入不惑之年的韦国远已跻身港口“岸桥大师”之列,但入港工作时那份干劲仍在、初心未改。“我希望港口的发展越来越好,希望工匠精神能代代相传。”韦国远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