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神似说”对译学中西对话、古今对话的启示

2020-09-26 06:11:12 作者: 傅雷“神似说

傅雷翻译手稿 图片由康康提供

“神似”与“形似”是我国文艺理论史上长期存在的一对关系,自从被引入文学翻译领域,一直是学人争议不断的重要命题。今天,大多数学人都会认同孙致礼的观点:“对于神似与形似,既要有主次之分,又要统筹兼顾,力求在‘神形皆似’上下功夫,走一条‘神形兼顾’的道路。”其实,当代我国译学界的“形神”之辩,无不直接或间接地与傅雷的“神似说”有关,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讨论也可视为傅雷“神似说”影响下出现的学海波澜。

傅雷翻译手稿 图片由康康提供

■“神似说”在译界之外的散播

傅雷的“神似”翻译思想及翻译作品也在译界以外广泛传播,其被关注度和被探讨之热烈程度,也是一般翻译家无法比拟的。这一方面是由于“神似”原本就是中国古典文论和传统美学中的概念;另一方面,也由于傅雷多艺兼通,其由绘画要旨论及翻译要旨而引来的“神似”,颇能引起译界外广大学人共鸣;再一方面,傅雷有大量堪称经典的翻译实践作品,能够支撑其翻译主张。因而傅雷的“神似说”更有说服力,使得继东晋画家顾恺之后,从茅盾、郭沫若、曾虚白、陈西滢到林语堂等一路清点下来的神似说,包括“传神”“精神”“神韵”“气韵”“风韵”等说法,都似乎成了傅雷“神似说”的铺陈。

傅雷“神似”特色的翻译作品在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可忽视。陈思和在比较了其他老一辈的法国文学翻译家的作品后指出,“傅雷的译文更好读,耐读,似乎在文字中传达出一种东方人消化了西方文化后而生的精神气韵”;而“优秀翻译家的华语作品在创造和丰富华文文学的历史上,其贡献与创作相同”。同样,傅雷“神似”观指导的翻译实践作品,对中国作家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作家叶兆言在《想起了老巴尔扎克》中指出:“傅雷的译本像高山大海一样让我深深着迷,我不止一次地承认过,在语言文字方面,傅雷是我受惠的恩师。巴尔扎克的语言魅力,只有通过傅雷才真正体现出来,他译文中特有的那种节奏,那种语感,那种遣词造句的风格,都曾经深深地影响过我。”

傅雷集文学翻译家、文学批评家、美术鉴赏家和音乐评论家等身份于一身,在文艺各学科之间触类旁通,在独特的艺术性与普遍的艺术性之间相互参悟,融会贯通,使他能在更高的层面逼近艺术真谛,把握艺术之道,领悟翻译精髓,抓住翻译之本。这样融会贯通而总结的“神似说”,又经过了大量翻译实践的检验,其影响力实际上超越了文学翻译领域,在更大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传播开来,受到关注。

傅雷“神似说”的深层发现

随着西方现代理论广泛进入我国,国内也有学人陆续开始从一些西论的视角,对“神似说”提出疑问甚至批评,提出的观点包括“神似说”缺乏精密分析,在理论上没有说清楚,旨意模糊,理性不足,感性有余等。进而还出现了一些谈论中国译学的观点,比如:“中国有翻译思想但没有翻译理论”。对“神似说”的质疑和批评,一方面从反面说明“神似说”的关注度之高、影响力之大;另一方面,也确实促使我们理性看待“神似”翻译思想与西方理论之间的差异性,在中西文化碰撞和古今文明对话中,我们该如何以正确的姿态和科学的精神,来重新审视、认识和考量“神似说”呢?

■思想与理论的关系

中国有翻译思想如“神似说”(或“神似论”),但它为什么不是翻译理论?它的模糊性和多义性是否给它带来先天不足,以致影响它继续存在的价值?“神似说”的再认识空间和未来发展向度在哪里?

我认为,首先我们要探讨思想与理论的关系。一方面,思想是大于理论的,一般而言,思想要比理论宏大,可以涵盖理论,甚至可以视为众多理论的集合。这种大于理论的思想可以称为“大思想”;另一方面,理论也是由思想发展起来的,而这个“思想”就是最初的想法、理念所形成的一个本原所在。它小于理论,我们可以称为“小思想”。但是,这种小思想只是从量上说的,它在量上还达不到一个理论所要求的论证的扩展性、充分性和系统性,不是说在质上有瑕疵,相反在质上是稳定的、内在统一的、充满生命力的。虽然是“小思想”,但它是理论的核心要素,是理论的胚胎,理论的酵母。我们不能因为是“小思想”,就一味小看它,因为理论正是由这样的“小思想”发展而来的。只有“小思想”合理、守正、符合逻辑,符合规律,才能保证生成的理论不走偏,发展壮大后真正能够发挥正确的引领作用。所以,理论的科学性就取决于“小思想”的科学性,理论的先进性取决于“小思想”的先进性,理论的创新性取决于“小思想”的创新性(当然我们也可以用“理念”甚至“想法”等同义词)。而“神似说”作为一种翻译思想或翻译观念、翻译主张,其对文学本质的把握,对艺术真谛的诠释,其本身的艺术价值性和合理性,都是不可否认的。当然,对于它的科学性,需要我们在理论上充分展开,加以辨析、论证、阐明,把道理说透,论述彻底,这样它才具有说服人的力量。

■对标准与策略、目标与手法的分析

不过,傅雷似乎并不想上升到理论的层面去说翻译的事,就像他曾经也说过:“谈理论吧,浅的大家都知道,不必浪费笔墨;谈得深入一些吧,个人敝帚自珍,即使展开论战,最后也很容易抬出见仁见智的话,不了了之。翻译重在实践。”傅雷希望文学翻译活动能达到心中期望的美学效果,实现心中期望的审美价值。如果“神似”能作为一个指导原则,给文学翻译一个正确的实践方向、一个正确的审美追求,想必他已满足。上文已述,傅雷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中,就同时指出了法语民族和汉语民族在语言文字、文化习俗、思维方式及审美意识等十一个方面存在的难以对等的差异。所以,在傅雷眼里,“神似”应当是翻译活动应该追求的审美目标,或对翻译成果进行审美评价的一个标准,也更应当是解决上述十一种疑难杂症的一种翻译策略或变通手法。由此来看,“神似”若能对翻译实践起到积极有益的作用,似乎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