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牛劲的“牛人”和牛儿们

2020-09-27 09:39:23 作者: 使牛劲的“牛

勉县漆树坝镇唐家坝村肉牛养殖基地。刘 翔 摄

唐家坝村红永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张红永养殖的第一头肉牛“一撮毛”。李小刚 摄“十几年前,我‘嫁’给媳妇时,咋都不相信自个能发家致富。说到底,还是幸亏遇到了比我更倔的‘牛人’们。”说这话的,是38岁的张红永,他推着一车高丹牧草走进牛棚。听到声音,牛儿们齐刷刷转头,大牛角伸出牛栏,抻长脖子哞哞大叫着。张红永信服的“牛人”们,是两任铁路驻村扶贫第一书记杨晓明和秦海斌。9月上旬,记者沿着盘旋山路,来到秦岭海拔1200米处、勉县漆树坝镇唐家坝村的一个山坡上,听张红永讲述他邂逅的“牛人”和牛儿们……10多年前,张红永把自己“嫁”给了邻家女。1982年,张红永出生在唐家坝村的一间土坯房里。由于家里买不起灯油,他们只能砍山柴做成火把照亮。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他家才用上了电。张红永说:“那时,我们住在靠近山顶的一个坡地上。我父母是聋哑人,奶奶年纪大了,靠种粮食、养牛喂猪吃饱肚子。”1990年,父亲因病去世,张红永走上了“倒霉”的打工路:在汉中修路,他连一床被子也没有;在山西当矿工,下煤窑砸伤了腰;在浙江当焊工,两只眼睛被强光刺伤。到了娶媳妇的年龄,没有一点积蓄,他就入赘当了上门女婿。“我家和媳妇家是邻居,结婚后,还能继续照顾老母亲,我挺知足的。”张红永说。2007年,张红永不想再出去打工了,就回乡创业,筹钱把家里的一头公牛换成了母牛,次年繁育出了一头小牛犊。尝到了甜头后,他又买了新牛,到2016年,养了近20头牛,又东挪西借凑了3万多元,盖了一个简易牛棚。然而,曾经的他,一听扶贫干部摩托车爬山的声音,就躲得远远的。2016年,作为铁路定点扶贫单位,西安机务段第一任驻村扶贫第一书记杨晓明和工作队来到唐家坝村。杨晓明发现,这个海拔偏高的小山村坡地多、秸秆多、牧草多,牲畜患传染性疾病少,如果发展养殖业,占齐了天时和地利,唯一缺少的就是养牛人。杨晓明和村干部第一个想到了张红永。可是,当他们提出建合作社、养进口肉牛时,却碰了壁。张红永一口回绝:“我养的是土黄牛,卖不上价,还欠着债,和你们合作不了。”那段时间,一听见杨晓明摩托车上坡的声音,张红永就躲了起来。一个不愿见、一个偏要见,张红永倔、杨晓明更倔。在和队员们“三顾茅庐”后,杨晓明终于了解了张红永的想法:一怕资金不足,二怕自己养不好进口肉牛,要是养砸了,连累其他人欠下债务。对此,杨晓明邀请勉县畜牧中心专业人员到唐家坝村,讲解养殖技术;联系汉中市农业局,自己掏培训费,和张红永一起到西乡县肉牛养殖基地学习,一一打开了张红永的心结。2017年3月,唐家坝村红永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了,张红永成了村里的产业脱贫带头人。不久,在铁路驻村干部帮扶下,合作社获得了国家30万元扶贫资金。为吸引村民参与进来,杨晓明在村里张贴告示、放映肉牛养殖视频,让村民了解养牛能脱贫致富。然而,由于没见到实实在在的红利,刚开始村民们没人愿意加入。对此,杨晓明一家家走访贫困户,发动村民养牛。张红永说:“我真服了杨书记,比牛都倔,一次次上门做工作,给大家算账:养了肉牛,不影响农活,每年还有分红。”2018年,村里61户贫困户加入了合作社。也是这一年,杨晓明卸任了,他对张红永说:“我会常回来,看看你给大家分了多少红利。”那天,两人出村口的时候,张红永不说话,悄悄瞄了眼杨晓明。他看见个头一米八三的杨晓明绷着嘴巴,眼泪在眼眶里打着转。送走老朋友,张红永有些失落。回到牛棚,他抚摸着雪白温顺的“一撮毛”,独自伤神。“一撮毛”是头纯种的“夏洛莱”肉牛。早在2009年,张红永就听说养外国品种的肉牛能挣钱。他咬牙卖掉自家一大一小两头土黄牛,东挪西凑添了2000多元,买了头“夏洛莱”。这头牛的头顶长着一堆长绒绒的牛毛,张红永就给它起了名字,叫“一撮毛”。花了大代价,也带回了好效益。“一撮毛”一年生一个小牛犊,到现在牛棚里还有9头它的后辈,“一撮毛”成了村里“夏洛莱”肉牛的“老祖”。今年初,有人出3万多元想买走“一撮毛”,张红永想都没想就拒绝了。“正因为知道养‘洋牛’成本高,当初我才不敢接带头养牛的活,怕辜负了乡亲们的期望。后来,我们办起了合作社,‘洋牛’养起来了,品种有‘夏洛莱’,还有‘安格斯’‘西门塔尔’等品种。”张红永说。就这样,一头牛“养”出了一个带贫产业。合作社给入股的贫困户分红,还为村里的贫困人家创造领养牛犊等多个增收途径。74岁的杨桂芳,儿子患有慢性病,以前在外做零工。后来,她领了一头牛犊自己养,半年后牛犊被回购,赚了5000元。唐家坝村第二任铁路驻村扶贫第一书记是西安机务段干部秦海斌。经过他多方申请和协调,2018年上半年,铁路第一笔重点扶贫项目援建资金到位,用于扩建牛棚、购置养牛设备等。“这么多钱快把我砸晕了,心里直发毛,得用这些钱‘生’出更多的钱呀,让老乡们都有钱赚。”张红永觉得小康生活就在眼前,得牢牢抓住。秦海斌和张红永一起使牛劲谋发展,日夜兼程干。他们手绘建设草图、建立带贫益贫机制、配发高丹牧草种子,还带动贫困户种植,给肉牛提供饲料。今年9月上旬,记者来到了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援建的唐家坝村肉牛养殖基地:占地1200平方米,年出栏肉牛100头。几位村民正用铡草机、草料搅拌机在加工牛饲料。红永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每年靠租用养殖基地,通过“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帮扶模式,向参与养殖的贫困户分红。已经脱贫的村民周自华告诉记者,去年,他在牛场务工、种植牧草共收入15000多元,领养了一头小牛收入4000元,他感谢张红永让他在家门口脱了贫、挣上了钱。“现在,村里有五种肉牛养殖带贫模式,贫困老乡从认养母牛、领养牛犊、种植牧草、土地流转、长短期务工中任选一种,都可以脱贫致富。”秦海斌罗列了一组数字:去年,61户贫困户认养母牛分红79300元,11户靠领养牛犊收入44000元,22户种植牧草增收21408元,8户通过长短期务工增收11950元,9户靠流转土地增收10230元。张红永说:“我现在是为了全村人忙活,日子过得特别实在。”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