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鲍鹏山:10年过去,我讲的《水浒》没被超越

2020-09-30 13:05:35 作者: 学者鲍鹏山:

比如今天的大学生整体水平不高,我就按照整体水平不高的方式来讲课,久而久之,老师自己就废了。

好老师要让学生尽其所能地够得到自己的高度,不断挑战自己的认知极限。当学生长期这样做,他就不断在提升自我。

有时老师会担心学生听不懂自己的课,这没关系,如果这个学生有学习的热情和愿望,哪怕一开始听不懂,一个学期讲下来,他能够听得懂一半就表明他提升了,如果老师一开始就照着他的高度去讲他都听得懂的内容,一个学期以后他还在这个水平上。

那这样的教育,肯定不能称得上成功。

读书,学的不是知识,而是思维方式

中国新闻周刊:国家在推进全民阅读,引导人们读书,培养阅读习惯,您怎么看待读书?

鲍鹏山:从整个国家的角度看来,人群中读书的人多了这个国家更有希望,读书保证的是整体的知识水准,更重要的是认知水准。

读书不是为了获取知识,因为在这个时代我们从很多地方都可以获取知识,单纯为了知识我就去看新华字典、百科全书、十万个为什么就可以了。

读书是为了保持思考的习惯,一本书中是有一个逻辑线索的,在书中我们讲一个问题,如何展开、讨论、举例、结论,它不单纯是输出知识,而是讲述了一个逻辑,告诉人们知识是如何产生的。

作者通过一本著作告诉读者,自己的观点是如何推导出来的,这个观点有何依据,逻辑在哪里,阅读的过程中,读者就会保持和作者逻辑的高度统一而去进行思考,最终提升思考和认知的能力,这才是读书的根本意义。

中国新闻周刊:明确了读书的意义后,如何选择读物?

鲍鹏山:如今的书太多了,有很多书籍是不必读的,这里有前提是人生短暂。

假如我们可以活1万岁,那你什么书都可以读,什么事情都可以做,拿出100年做一个坏人都没问题,但是现实中我们的生命短暂,很多事情需要舍弃,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选择对的图书提升自己,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我想选择图书的时候可以从这么三点去选择,专业必读书、人生必读书和兴趣读物。我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教授,那么我总要读《诗经》读李白,因为这是我的专业必读书,如果你从事的是其他工作,那么不读《诗经》《全唐诗》也完全没有问题。

其次是人生必读书,人类文化最初源头的作品。学术界有一个说法叫轴心时代,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出现的著作,比如中国先秦诸子的作品、西方的圣经、古希腊哲学等文化源头的作品。

至于兴趣读物就因人而异,我自己对摄影感兴趣,我就会去读摄影类的书,通过阅读可以增加人生乐趣,当然也是可以读的。

上世纪80年代,我大学毕业后,去了青海的一个县城教书,小县城里面的书店竟然卖的都是陈寅恪的书,现在那里都卖复习资料了,这是为什么,是因为那个时候没有那么多的人写书,凡是可以集结成册、著书立说的,都是层次很高的人。

现在不一样了,什么层次的人都写书了,不要被这样的书耽误了时间。

生命的本质是时间,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

无知可能是自发状态,愚蠢一定是教育的结果

中国新闻周刊:你曾说过,我们培养了很多高学历的野蛮人,野蛮人是什么标准?

鲍鹏山:野蛮人的标准就是价值观有问题,他对世界的整个判断出现了偏差,导致自己做事情的行为的方式是野蛮的,乃至于他追求的目标都是野蛮的,更主要的可能体现在他做事的方式,比如说不择手段。

无知可能是自发的状态,愚昧愚蠢一定是教育的结果。

我们如今希望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要接受最好的教育,然后找最好的工作,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催生了很多功利性的思考。

教育的目的不是提升人的思想境界、认知也不是让人的精神世界变丰富,只是单纯的让人有更大的能力赚钱。

一个人他应该有幸福感、应该有更多的人性,比如说有痛苦、有彷徨、有爱、有同情、有怜悯还有美感,看到夕阳可以感受到夕阳无限好,看到喷泉觉得喷泉漂亮,这是一个丰满的人性。

但是我们后来把他教成一个单向度的人,这个单向度的人是什么,就是挣钱,那不就变愚蠢了吗,这点在我们的教育中是可以改变的。

读书可能是对抗愚蠢的一个方法,读教材之外的书,如果教材是这样讲的,就去读一本与教材不同的内容,就会获得另外一个角度,然后你就会怀疑,进而去思考。

一个对所有事物充满信任、毫不怀疑的人,同样也是愚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