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炳根:五十余载教涯的数字“密码”

2020-10-12 06:10:48 作者: 张炳根:五十

“如果老师自己不做好,自己敷衍塞责,你教的学生也是不踏实的,也是不能够做成什么事情的。”张炳根说。1992年,对科研热爱、对学生负责的张炳根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并于1996年荣获香港柏宁顿(中国)教育基金会的“孺子牛金球奖”。

时至今日,夫妻二人仍保留着阅读文献与看报的习惯。退休后,张炳根还发表了10余篇论文和一本英文专著,同时为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内外几十种数学刊物审稿。2010年他申报的“时滞偏差分方程和时标上的时滞方程的定性分析”项目,获青岛市自然科学一等奖。

除了学术上的悉心教导,张炳根与赵玉芝还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帮助学生。1995年,得知一个数学系的学生父亲因车祸去世、家庭经济困难,两个人商量着每年拿出1000元,资助其生活费。“这个学生毕业后回到新疆,在警察局工作,还写信来感谢我们。”这让张炳根非常欣慰。

从那之后,夫妻俩一直坚持做慈善,他们向青岛市慈善总会、青岛市希望工程等多次捐款。不论是地震、洪水、疫情等灾害,还是学校、身边需要帮助的学生、同事或者是陌生人,他们一旦得知都慷慨解囊,具体的捐资数额早已不可计数。

“我们没有想太多,因为我们现在生活挺好的,就希望献出自己的一点力量。”从1995年至今,他们坚持做慈善已有25年。他们对青岛市政府的希望工程办公室轻车熟路,“我们每次去,他们都说‘您二位老师来了’,对我们很熟悉了。”

“每次都是放下钱就走。”赵玉芝说,“他们让我们带材料、证明回去。我说我们不要这个,也不是为了什么。希望不要告诉被捐助者是谁捐款,我们不需要被记住。”

25年前开始,他们每年捐款8000元,给中国海洋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爱华奖教(学)金”基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和青年教师。后来,每年捐款提高到1万元。 “反正只要我们在,这一年1万元肯定会一直捐下去。”

除了做慈善,夫妻二人也用休闲娱乐充实自己的退休生活。“这张是元旦晚会的照片,这个是参加合唱团的照片。”在小小的书房中,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他们近年来参与活动的照片,两位老人对此如数家珍。

张炳根、赵玉芝夫妻倡议并组建了中国海洋大学老年舞蹈队,带领退休老同志学跳交谊舞健身,至今已经十余年。“我们学校退休教职工有1200多人。每年迎新年联欢会上,我们两个人组队参加交谊舞表演,还要参加合唱团的演唱。”在两位老人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老同志走出家门,交流分享生活。

经历了新旧中国,跨越两个世纪的张炳根、赵玉芝夫妇,把他们的一生献给了深爱的学术事业;他们自愿放弃美国的绿卡,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祖国。如今他们虽已暮年,依然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海边的夕阳常将这对每天携手散步的老夫妻的身影拉得很长,从第一海水浴场至第二海水浴场,往返大概需要4公里,而这段路,他们一走就是57年。

2014年11月20日,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收到了来自他们的珍贵馈赠。两人将伴随二人学术生涯数十年的174册中外文图书及发表于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的100余篇专业论文悉数无偿捐赠给图书馆收藏。

这些原本单薄的“数字”,因为他们长此以往的坚持与付出,被赋予了足够厚重的意义。

捐赠图书时,张炳根和赵玉芝受邀在“海大文库”留言簿上留言,拳拳之心、殷殷之情跃然纸上。赵玉芝赠言为:“图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从中可以得到智慧与力量,愿我们在前人的基础上创新思维,不断做出新的贡献,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张炳根亦在为海大学子赠言时郑重写下:“愿海大人一代胜过一代,为实现中国梦贡献毕生的精力”。

实习生 刘开阳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罗希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