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我的人”——记新闻与传播学院优秀共产党员樊亚平

2020-10-15 04:25:13 作者: “忘我的人”

在疫情期间校园网推出的“治学大家谈”中,樊亚平曾应严校长之约写过一篇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话:“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真的人,成为一个至真至诚、至清至纯、至公至正的人。要成为一个对任何人、任何事物、任何工作心存敬畏的人。”这是他对年轻学子的希望和寄语,但其实正是他履职尽责、做人做事的态度和追求,也是他对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要求。

范长江在纪念邹韬奋的一篇文章中曾称邹韬奋为“忘我的人”。作为共产党员的樊亚平,在教书育人、学术研究和履行学科负责人等职务过程中的种种努力及背后所蕴含的信念、追求,让人不由得想起范长江对邹韬奋的这句评价。

编辑:李兆秋

责编:许文艳

本科阶段学习文学的他,文字功底扎实,领悟能力十分出色,这使得他在走上科研学术之路后,很快做出了成绩。由于科研上不断取得的成绩的激励,加上他“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的性格,对科研学术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2006年,樊亚平来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周围同学看到他从早到晚埋在书堆中学习,经常半欣赏半开玩笑地说:“你怎么对自己这么‘狠’,一点不懂得休息。”“拼命三郎”的外号就是那时开始有的。人大同学对他的评价,只是他沉迷科研的剪影之一。那些年,每个大年三十早上家家户户开始准备迎接新年的时候,樊亚平却总是会背着电脑跑到办公室继续工作,直到下午才回家准备过年。每次过完正月初一,正月初二开始就又背着电脑每天去办公室,看书,写文章。

即使在2011年突然罹患大病后,在治病和养病的过程中,他依然不忘读书和科研工作。2012年做完手术,按医嘱至少需要三年恢复期的他,于次年正月初,就动身前往复旦大学开始其博士后研究工作。“我生病后,很多人都觉得我是长期在教学科研方面太拼命导致生病的。”说起他患病的原因时,他如此说,但语气中却无悔意。

在樊亚平的众多学术成果中,其范长江研究已成为全国新闻学术界范长江研究领域最响亮的品牌,整个新闻传播学界提起范长江研究,每个人都会首先想到樊亚平,想到兰州大学。“现在大家都知道我是‘范长江研究者’,我的范长江研究得到了各方面的认可。”在2019年四川大学举办的“范长江诞辰110周年诞辰研讨会”上,众多资深学者对樊亚平的范长江研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樊亚平是现在全国范长江研究领域最好的学者之一”。范长江的儿子范东升对樊亚平的范长江研究更是非常推崇,他曾由衷地说过这样地话:“现在很少见到这样的学者,能够这么认真地做研究,并且研究得这么深入。”

基于樊亚平在范长江研究领域的地位和成绩,2017年,中国记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胡孝汉率队专程到兰州大学来访问,与樊亚平就“范长江研究”进行座谈交流。2019年,在新闻学院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申请的现场论证中,“范长江研究”原本被放在申报材料中自身研究特色部分的相对靠后的位置来介绍,当时参加现场论证的来自全国的七位著名专家主动提议:“范长江研究是你们的品牌,应该把它放在更突出的位置。”

“自从进入学术研究领域后,便一直专心专意于此,心无旁骛,心如止水,乐此不疲。”这是樊亚平在一篇自述性文章中的一段话。的确如此。回顾樊亚平步入学术研究领域来生活,从硕士阶段专心一意的常规化、学术化训练,到博士阶段在学术研究方面的飞升、学术兴趣的日益浓厚和学术自信的日益增强,再到博士后阶段,学术研究境界的再上台阶……他的生活完全称得上是一种“学术化的生活”。

履职尽责:心底无私 至公至诚

樊亚平向专家汇报博士点建设情况

2014年,樊亚平被推举为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负责人、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两年后又成为新闻与传播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2019年开始以副主任身份主持学术委员会工作。作为学科负责人、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和学术委员会临时负责人,在学院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等与学院、学科发展有关的一切事务上,他始终在学院和学科发展的全局考虑问题,公正无私,至公至诚,从不考虑私情和个人利益。同时,在涉及学院和学科发展的许多重要工作中,他总是全身心投入,尽职尽责,兢兢业业,不遗余力。他认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具备心底无私、至公至诚的精神。

谈起自己履行学科负责人等职务过程中的态度和做法时,樊亚平提起了范长江。他说,范长江最让他感动的精神品质之一就是他的“至公至诚”。樊亚平认为,自己之所以痴迷于范长江研究,且能做出令人称赞的成绩,与范长江性情相似、精神相通,是一个重要原因。信奉“至公至诚”,站在“公”的角度去做任何事,去考虑任何问题,诚实坦率,大公无私,本着“诚”心做人做事,这是范长江之所以成为范长江的重要精神特质。这种做人做事的态度与精神品质,同样贯穿在樊亚平履行学科负责人等职务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