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攀生命禁区的“舞刀”人——记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肝病医学部副主任医师朱震宇
中新网北京10月19日电 (戴欣 肖蕾 韩早远)包虫病,素有“虫癌”之称,死亡率高达94%,在我国西藏、青海等部分牧区发病率高达10%以上,严重危害当地人民的生命健康,不少群众因包虫病致贫返贫。
包虫大多寄生在肝脏上,大都挨着重要血管,手术中稍不注意,就容易扩散感染,风险特别大。一直以来,由于当地医院诊疗技术有限,普遍采取相对简单的内囊摘除手术来治疗,但无法根治,极易复发。
为包虫病患者做手术。图片由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提供
为解决包虫病易传染、囊壁薄、复发率高的技术难题,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肝病医学部副主任医师朱震宇连续6年先后16次带队上高原,经过长期调研,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综合肝胆外科专家刘振文采用的手术方法,最终采用了以“整体剥离技术”为核心的手术方案,可对疑难复杂包虫外囊进行精准切除。
藏族牧民扎西是一位泡型包虫病患者,病灶直径长达12公分,压迫着肝内的血管和胆管,手术需要切除将近60%的肝脏,手术风险极高。做,还有一线希望;不做,等待扎西的只有死亡。朱震宇带领团队历经7个小时的高原生命接力,以最新技术完成了这台复杂的中肝叶切除手术,成功救回患者。
扶贫就是扶心。去年,一则军医给病人写保证书的故事在高原流传,主人公正是朱震宇。一名叫拥忠塔美的13岁少年找到医疗队说:“金珠玛米(藏语指解放军),我要做手术。”但塔美的家人起初并不同意。
与青海省人民医院联合开展包虫病手术。图片由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提供
得知这个情况后,朱震宇连续走访了半个多月,反复做塔美家人的思想工作,甚至还签下保证书。
手术圆满成功,折磨小塔美的包虫囊被摘除。得知塔美家庭困难后,朱震宇自掏腰包为塔美提供营养品和生活费。
真心换真情,真情赢真心。每当帮扶工作结束,当地医护人员和患者总会从四里八乡赶来,用当地最隆重的方式欢送医疗队启程回家。藏族同胞眼含热泪,依依惜别金珠玛米。
为包虫病患者做检查。图片由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提供
物质扶贫只能扶一时,技术扶贫才能管长远。2017年7月,朱震宇带队到平均海拔4500米的那曲尼玛县筛查,由于山路颠簸,携带的超声仪出了故障,乡卫生院找来一台全新的设备。原来,这是两年前内地捐赠的,因为没人会用,至今还没拆封。这件事对朱震宇触动很大,他思忖着一定要把救治技术留给当地,变“输血援助”为“造血帮扶”。
援藏这几年,朱震宇和其团队将多项综合手术技术,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当地医院的医生骨干。医疗队创新肝脏手术方法,完成了海拔3800米西藏首例包虫病根治性手术,开设了丁青县首个肝病门诊,还率先在昌都地区启动了乙肝母婴阻断工程,开展了昌都市首次结核核酸检测。同时,他们还为丁青县卫健委起草了《乙肝母婴阻断工程草案》和《乙肝宣教手册》,成体系培训县乡村各级医生,购买抗病毒药品,并成功开展了昌都市首次乙肝病毒定量检测,大大降低了复发率。此外,医疗队还利用工作间隙为村民上卫生防病常识课,深受当地群众欢迎。
2018年,朱震宇所在科室荣获国务院扶贫办授予的“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2020年,朱震宇个人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完)
【编辑:周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