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遗文化品味人文建安之建安盏

2020-10-19 21:49:58 作者: 传承非遗文化

在福建之北,镶嵌着一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八闽首府、闽国古都---建瓯。

这里有彰显文明起源的“铙”,远在商周的文明,那一段灿烂时代的印记,是已知南方青铜文明的始祖。

这里民风淳朴、人杰地灵,具有浓郁汉文化遗存的“建州八音”方言语系独具特色。

古城建瓯这片土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有着三千六百余年的文明史,延夏商风云为脊梁,展邹鲁文脉之羽翼,历经一千八百多年的发展,有着千名进士县,六大状元乡之称,宗教文化水乳交融,儒释道相互依存包容。

从东晋伊始,建安、建州都曾经是其使用过的名称,这片土地上人文荟萃,有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的孔庙,有始建于大明弘治三年的值庆古廊桥,有始建于六朝陈武帝永定二年的号称南开元、北光孝的南山光孝禅寺,有始建于东晋建武元年,地位仅次于山东泰山紫霞宫的东岳庙,有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的五凤楼,闽国帝都,皇城标志。

从后唐五代十国起,王延政据建州称帝,国号“殷”,扩建的钟鼓楼及防御城池至今尚清晰可辨;有全国建筑史上绝无仅有的东岳行宫建筑群,有三面均可御敌的古城楼通仙门,历经战火至今保存完整。

回望历史,先祖们为这里留下了两项灿烂的文化符号---北苑御茶和建安盏。

北苑御茶源于茶神张廷晖,从五代闽国龙启元年(933年)设御焙,到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罢造,历经六个朝代,四十二位皇帝,御贡朝廷持续达458年。

陆游、范仲淹、欧阳修、苏轼、宋子安、宋徽宗、丁谓、蔡襄等文学家、诗人、帝王都为这里写下著名诗篇。焙前村至今尚有北宋转运史柯适为辉煌的茶历史记载了不可磨灭的石刻印记。

盏因茶而兴,茶因盏而妙。建安盏与建茶珠联璧合、交相辉映,共同构筑了宋代茶文化的灿烂篇章,也见证了两宋茶文化的鼎盛。

北宋闽籍著名茶学家蔡襄(1012~1067)在其《茶录》之“茶盏”条中,已经对“建安盏”作了确切的注解: “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杯微厚,爝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

《八闽通志》云:“兔毫盏出瓯宁水吉”,水吉又称禾义里。民国十八年《建瓯县志》载“兔毫盏,出禾义里”。追本溯源,历史上的建窑,应渊源于建安郡、建州或建宁府,称之为建安窑、建州窑或建宁窑,而以建州窑最为贴切,史称建窑。建窑遗址水吉镇从古代至近代曾隶属建瓯地域长达1750多年。

考古专家张家先生《古城求索》一书记载,建瓯小松渔村宋窑黑釉盏与建盏的评价时说:“不但釉色、器型、花纹达到了形似神似的程度,而且口沿釉色光亮洁净,浑然天成,较建盏的赭色、口沿粗糙,以至要用银铜镶口的作法略胜一筹”。

建安盏源自建瓯,由建安窑烧造。

建安---这座古老的城市正焕发出勃勃生机,涌现出一批为复兴“建安盏”的窑口,如东峰莲花坪黄氏的“百年古龙窑”和顺阳里龙窑以及慈恵里磊溪窑等。

改革开放以来,为复兴建安盏烧造技艺,建安盏烧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黄纲兴、陈张义、何巍、朱君煜、李机鹏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匠人。他们沐育着建瓯悠久灿烂的历史文脉,秉承建宁府理学之大成,不懈探索,潜心研发,努力实践、成果颇丰,致力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品牌。其作品曾多次参赛,每有奖项斩获,笃志于弘扬建安盏历史文化,大大提升了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千年窑火在这片热土上生生不息,其盏全手工拉坯、修胎,胎体坚实,造型洗练;胎色黑紫,外底露胎,朴拙不雕;纯天然矿物施釉、釉汁垂流厚挂,纹理拟态鲜活;古法煅烧,且釉层细致坚硬,具有强烈的玻璃、金属质感,盏中斑纹形状变幻万千,且层次立体分明,色泽随光线强弱和角度而变化,釉色玄幻,机理瑰丽,结晶体呈珊瑚似雾松,如梦似幻,美轮美奂而独艳群芳。

建安盏釉色呈现变幻莫测,绮丽多彩的斑纹,是天工与人巧的高妙邂逅,是火与土的造化、是人与窑的对话;所谓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是天机加人巧的天人合一,诱发出人们对未知的无尽遐想与求索。

做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建安盏,融合历代建盏匠人的非凡智慧,打造文化与经典皆具的艺术珍品,精致却不乏腻,朴拙但不俗鄙,于低调中铸大器,从美盏中悟真谛。

▲青铜大“铙”,远在商周的文明

▲汉文化遗存的“建州八音”方言语系独具特色

▲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的孔庙

▲始建于大明弘治三年的值庆古廊桥

▲始建于六朝陈武帝永定二年的南山光孝禅寺

▲始建于东晋建武元年,地位仅次于山东泰山紫霞宫的东岳庙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