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的生活应当怎么过?生活在北京的陈少勤奶奶,用行动给出了答案。陈少勤只有初中学历,曾是一名工人,40岁时开始自学英语。退休后,她坚持学习艺术,67岁成为艺术导览员。6年来,她平均每周导览3天,总时长达2500小时。
1950年,陈少勤出生在福建省厦门市的一个普通家庭。曾经的她过知青,也当过工人。40 岁那年,她决定靠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她自学英语,通过了高等教育考试,从一名普通的工人成为外贸公司的白领。
20年后,学习再一次改变了她和她的生活,这一年,60岁的陈少勤,遇到了当代艺术。退休后的陈少勤随儿子来北京生活,时常带孙女去798艺术区看展览。好学的她成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最执着的会员——每周都去看展览、听讲座、做笔记,一坚持就是7年。
她乐学、勤学、会学,感染了很多人。67岁那年,她受到UCCA的特别邀请,成为年纪最长的当代艺术志愿导览员。
陈少勤说,正是因为不懂才要去学习。成了导览员,就能听到策展人和艺术家的专业培训,就有机会学习,就有干劲儿。
2016年以来,陈少勤导览了许多杰出艺术家的作品,从“曾梵志:散步”到“徐冰:思想与方法”,从“邱志杰:寰宇全图”到“毕加索——一位天才的诞生”。
她每周导览3天,总导览时长超过2500个小时,她说,我不觉得疲倦,因为每一次讲解都是一次美的旅程,都是一次新的学习和感动。
从一个对当代艺术一窍不通的退休老人,到对当代艺术作品如数家珍的“明星”导览员,陈少勤靠的就是以勤补拙、学习加努力。她说,我底子薄就要“笨鸟先飞”,一定要比别人付出多倍的努力。
为了准备伊丽莎白·佩顿在中国的首次个展“伊丽莎白·佩顿:练习”,陈少勤提前三个月就开始搜集材料,大量阅读和佩顿有关的书,她还将佩顿的成长经历、创作理念摘抄在笔记本上反复品味。
我们的采访就在佩顿的个展期间“见缝插针”地进行着。佩顿的作品题材广泛,其创作对象涵盖了艺术同行、生活中的亲密友人,以及历史文化人物。艺术家充满力量感的笔触,标志性的色彩选择和简洁的画面结构,都在陈少勤立体化、生活化的讲解中娓娓道来。当代艺术在人们眼中是如此鲜活生动,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听得聚精会神。
陈少勤的讲解,杂糅了历史、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其中不仅有艺术家的创作轨迹、生活经历,还尽可能地加入了她自己的观察和解读。在展厅的出口,人们没有立即拍照散去,而是围绕在陈少勤身边,静待她结束这段难忘的艺术之旅。
在这座美术馆里,老年人佩服这位同龄人,中年人向往她的老有所为,孩子们喜欢这位最美的奶奶。她说,这是她人生最好的生存状态,在退休之后还能对社会有一点点价值,传播艺术的美好和生命的真谛,既有责任感,也有幸福感。
陈少勤今年就满70岁了,她说,“生命的长度,我们没办法控制;但是生命的宽度,却可以自己拓展。”
给自己一个不设限的人生,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然后学习、成长、分享,陈少勤是践行者,也是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