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马戏之王:江湖不易,我险些被脱衣舞厅干倒闭

2020-10-01 07:02:31 作者: 河北马戏之王

杂技和马戏作为河北吴桥重要的民俗艺术,历史悠久。作为马戏世家,陈家几代人都在从事杂技和马戏表演。

关于陈家从哪个时期开始从事杂技和马戏演出,往前并不能追溯。陈华只知道在50年代,自己的祖父就靠杂技和马戏混迹江湖,挣了钱,置了家业。

“那时候跑江湖,老爷子在内蒙挣了钱,比在家种地好,种地可吃不饱,更养不起一家子人。”

后来,因为政治运动,马戏和杂技被禁止演出,陈华祖父的演出家当被没收。

演出开始前,53岁的陈华坐在观众席

文革期间,咖啡馆、剧院和马戏团等休闲娱乐场所被关闭,马戏和杂技演出更是被贴上走资本主义路线的标签。组织上没收了陈华祖父靠走南闯北攒下来的部分银行存款。最后倔强的老爷子把家里的一部分存款扔进灶台,点火烧了。陈华听老人讲,“那把火足足把一锅水给烧开了”。

耍杂技,跑马戏历来都是从江湖中来,到江湖中去。等到陈华走南闯北演出的时候,正值改革开放时期,言谈中,陈华透露出对那个时代的怀念和无奈。

1981年,14岁的陈华开始跟着舅舅跑江湖,一边练习基本功一边跟团表演,“当时人们都愿意干这一行,整个团有30多人,有钱挣,有饭吃,不像现在这么难招人!”

陈华在演出现场负责检票

一年到头,除了秋收时节短暂回家收庄稼,陈华和演出人员大部分漂泊在外,天气冷了南下江南诸省,天气暖和了,就北上内蒙、东三省。

那时马戏团的“转场”,靠的是4匹马并驾齐驱拉着沉重的板车,上面堆积着各种演出道具和生活物品。“年龄小的孩子坐马车,大人们一般骑自行车,车架后面再载一个人,就这样我们结伴跑江湖”。

跑马戏、耍杂技有诸多不容易,但陈华认为那时候却是演出最受欢迎的年代。以前演出,演出道具比较简单,有时候演员会就地取材。演出人员甚至从当地找来自行车车圈,在上面绑上几把刀子,用来做演出道具,几个人轮番从绑着刀子的车圈钻过。那时演出场地选择相对随便,只要有一块小场地,表演者就能拉开架势表演一番。

杂技演出现场,演员表演高难度动作

陈华仍旧怀念在北京演出的日子——那时很多地区物质条件有限,治安管理水平落后,跑江湖的外来人经常会遭受当地人的排斥和恐吓。“当时北京治安情况好,比其它地方好太多,到处都是警察,地痞流氓相对比较少”。

他们每年都会在北京演出很长时间,团队只需要简单开个批条就能在居民楼附近演出,全程基本上没人阻碍。“在北京遇到过沧州老乡,特别热情,我们演出场地在居民楼下,老乡直接从楼上扔下来成块的白肉,让我们做饭吃,那个时候,人与人之间亲近感太好了”。

马戏团入场券

演杂技、跑马戏多年,陈华和团队仿佛一边去迎合观众,为大家提供精彩的表演,一边和逃票观众做斗争,这仿佛是那个时代独有的演出记忆。

“东北汉子狠,不买票就硬闯!” 回忆中,陈华多次提到了演出现场的打架和冲突事件,东北地区给陈华留下的印象最深。陈华说,东北人比较爱看马戏,但是在东北演出也让他有所忌惮。“在黑龙江演出,因为不买票不让进,很多地痞流氓拿着菜刀来闹事。我们也不含糊,每个人手中拿着搭建帐篷用的钢管防身用。”

“后来,我们幸亏及时报案,没有打起来,跑江湖的时候总是打架,你不找事,别人还是找你事。”

“真是穷横,越穷的地方,人越横,演出现场很多人都不想买票进场,冲突太多!”但陈华又承认那里的演出行情最好,“帐篷都要挤爆了,那周围的网子都能挤破!”尤其到了北方的盛大庙会,马戏和杂技现场会被围得水泄不通,农村由于缺乏文娱活动,很多人更是挤破脑袋也要看一场表演。“每天能够连续演出10场,场场爆满,但是不买票挤进帐篷的观众要占小一半!”

脱衣舞团差点干掉马戏团

1994年陈华跟着的团队解散,在石家庄短暂工作几年后,陈华和妻子孙九菊在2000年独立建团,带着演员继续跑江湖,前往全国各地进行演出。

千禧年后,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演出的票价也由之前2块钱涨到了5块钱,再到后来的10块钱。

杂技演出现场,杂技演员表演“脚蹬大缸”

在团队中,陈华和妻子孙九菊不仅充当着管理角色,还兼职表演。陈华热衷车技表演,独轮车表演是其强项;11岁开始学杂技的孙九菊精通多个表演节目,演出人员不够的时候,孙九菊也会登场演出。

“脚蹬大缸”作为吴桥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目之一,是孙九菊的拿手好戏。“缸里站一个人,缸上面坐一个人,当时我们演出都会找现场最胖的观众,脚上差不多500多斤的重量,能蹬动!”直到现在,50多岁的孙九菊表示依然能蹬动500多斤的大缸,但随着年纪变大,演出的机会慢慢减少。

为了保证演出质量,陈超常年聘用杂技学校的学生们进行巡回演出,这部分学生通过多年的杂技学习,大部分都能胜任现场演出。大部分演出团队都是这样做,这算是学生们的“校外实习”,学生们会在跑江湖演出的过程中尽早接触这个行业,对他们以后的发展也会有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