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幅乡村的风景

2020-11-08 11:26:12 作者: 两幅乡村的风

欧阳

十月末厦门之行,想到网络中“诗情画意”的乡村盛景,在一个闲暇的下午,就到距离市区30多公里的一个村子里窥探了一番。

村舍之外,是满目的青翠:菜蔬在大棚里和露天的阳光下共生,卖相欠缺的残果,星星点点地挂在仍旧绿叶茂盛的龙眼树上,边角狭小寸地,或芦苇,或甘蔗,遮盖着土层各自野蛮生长……

寂静秋色 欧阳 摄

如果没有开发刨地的业务,绿,就是南方乡野本色的风光。虽有意外,却也在意料之中。真正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几分钟就可以步行穿越而过的小村子,虽不规整,但户外公共区域的洁净却出乎我想象中的乡村意象。家禽,比如猪舍固有的味道没嗅着,只有呆板的猪雕塑被摆放在假设的猪圈中——大约是给孩子叙述曾经的养猪时光。村子里的人说,因为“味道”,养猪造成过邻里矛盾,现在村里已经不准养猪了。另外一个原因,应该和零散喂养成本高有关。

村子里所见人影很少,像所有没有工厂的村社一样,青壮年外出打工吗?不过,我们的“导游”小芳却是个年轻姑娘。她在村里有自己的事业:手工做摆件和小装饰品,还有直播工作室。那些摆放着的作品,尤其是木制人偶像小芳一样灵动,以为是专业背景艺人回乡,结果人家是自学,因为喜欢。小芳说自己是村里的“李子柒”,一边学习,一边做事,过着自己喜欢的生活。有愉悦的心情和安静的心境,为什么要远行打工?

同样心静的,还有外来的“移民”。村中的王姓村务工作者来自台湾,“我是高山族,喜欢这里的环境。”王女士最初是出于寻根丈夫陈家的目的过来的,在探访到这个小村庄后她留了下来,不仅如此,她还把曾经在台湾一所大学里任首席面点师、后在上海发展的丈夫“骗”了过来,连带两个孩子,一家人都成了村民。“这里很安静舒适。”王女士说。大概她意思所指的另一面是大都市的繁乱和喧嚣吧。

对了,我们进村的第一站就是面包房,货架上的面点有莫有样,卖相和室内空气中弥漫的味道很诱人,瞥见操作间里陈师傅正在搅和着类似面糊糊的东西——不知道要做什么。“这里和大城市感觉差异大吗?”我问。陈师傅没抬头,回说没啥不一样。本来还想多问几句,但突然想到自己所问有些无厘头,就封住了嘴。本来嘛,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哪里都一样。

走出面包房,几个小学童嚷嚷着要面包,带着笑脸儿奔了进去。这时王女士面露微笑告诉我们说,孩子们都喜欢吃。味道有那么好吗?居然会吸引味蕾丰富的儿童“追捧”。这个疑问,在一行人离开村子前有了答案。面包房给我们每人准备了一块面包做小礼物。有人说新鲜的面包味道更好,于是大家决定先尝尝。味道好极了!别人感觉我不知道,以我味蕾稀疏的口感判断,陈师傅的面包味道远胜我居住区的韩国面包房产品,真不愧是“首席面点师”。

返回北京后,村中的画影还时不时从我的记忆中流溢出来。年轻的小芳,大城市磨砺经年的陈师傅,如果身在大都市,个人的职业行为,最优之选仍旧会是展现在村里的模样,不是吗?乡村的静谧,在隔离开欲望都市的喧嚣和滋扰之后,无疑更能带给人心灵上的宁静。

不错,大都市的繁华给人充满活力之感,然而,只要我们冷静地想一想,那些落座于“僻野”的高等学府,不是同样创造力四溢吗?撇开这些形态,现代的,艺术气息浓厚的乡村小芳不也是活力四射吗?这是精神层面的进阶,而传统且与时代并行的面点味道,则给世俗的乡村生活增添了一笔诗情画意:

乡村的美丽,在绿色景致的表观影像之外,在人的精神和物化领域,同样可以宜人如意。反倒是远离了骚动城市的喧哗,年轻的理想、激情更容易攀爬上新的高地。

反过来看,城市的文化、教育,甚至是医疗环境,这些人们优选都市的理由,这些乡野、边地吸引力缺失的元素,不都是人为的建构吗?至少在文化、教育层面是如此。实际上,只要我们去规划、建构它们,乡村就可以同步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