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角 | 车轮上的乡情

2021-02-14 12:16:50 作者: 文学角 |

我小时候,数新年趣味最多。吃喝都好,还能穿新衣、放鞭炮。再一高兴的事便是串门,乡下叫串亲属,能可劲撒野。乡下两季忙种田,走亲属只能插空。如上门疏了,情也就远了。一年里至少要走三次,雷打不动。过完麦要走,蒸一笼不掺杂面的白馒头,一般都是出嫁的闺女走娘家,也叫送“馍馍篮子”。中秋节也走,姑舅、姨娘家都去。未婚女婿是重头戏,看送的肉轻重,又名送“十五”。新年是压轴大戏,要八面玲珑,一切亲友都不能遗漏。

收完麦子,点上秋种,闺女就刻不容缓,去送馍馍篮子。这个节点时刻较为宽余,能带的孩子都带上,一般还要住下。晚上焚膏继晷地啰嗦出嫁后的鸡毛蒜皮,像是汇报作业。八月十五就不可,地里待收等割的庄稼正要紧,串门都慌里慌张的,撂下东西就走,一般不吃饭。即便刚定亲的女婿,也一边吃着,一边想着赶忙抹嘴,不恋战。新年宽松,小孩有假日,地里雪盖着麦子,大人也能够不论不顾。直到过完二月二,才开端忙新一年的生计。

那些年,自行车很少,我家有一辆,是半宽把的“国防”。后摇身一变成了“大金鹿”,特能负重。但那时家里姊妹兄弟太多,除非会玩杂技,一辆车站十几个人。但这舞台上的阴谋,路上就不可,小路多不说,还有山道,便是有鲁智深的蛮力,也蹬不动。套驴车的多,拉一家人,声势赫赫出门而去。走姥姥家基本上是整体都有,其他亲属看情况,一个人,多个人都行。串一家要耗时一天,要是遇上投机的,和没大有时刻观念的,要黑天才干赶回来。串门好赖都要吃一顿,不吃饭就走,就意味着轻慢了亲属,心里会埋下不快。

我家亲属多,大爷爷家没儿子,五爷爷家也没儿子,四个叔伯姑姑家也需求咱们去走。较远的是姥姥家,说十八里路,实践二十里都不止,步行,得一上午。再便是舅姥爷家,二十多里。姨奶奶家最远,差不多四十里冒头,咱们都视为“畏途”。步行,早启航,也得走到一点,咱们那里说“中午歪”,便是日头已偏西。遇上父亲忙,咱们兄弟就要代庖。去,先要过个很大的心思坎儿,畏难忧愁,像是出生入死,或是去攀爬蜀道。

姨奶奶家在相邻公社,从我家黄河滩区启航,要先走十五里平道,然后开端围着山走。一步一坎,走不惯山路的我觉得硬硬的,硌得脚底板疼。鞋也跟着遭罪,山路走一趟,顶在自家沙土地上走半个月。山路,吃鞋,走不久鞋底上就扎煞出毛边来,刚穿上的新棉鞋,疼爱地不得了。

和弟弟一同去,路上不至于孤寂。能拿的东西不多,就一条细细的肉,叫礼条,另加两包点心,便是现在的口苏。肉一般留下,亲属再拿着走亲属。点心仅仅影子,不留,要押回来,乡下说是腿。肉,跑来跑去,天一暖,外皮就有些粘了。过了元宵节,估计一下没亲属可走了,才干煮了腌成腊肉,藏着待日后来访的重要客人。饭食一过十五,就要康复常态,不能顿顿肉,餐餐菜,再回到咸菜、窝头、模糊。新衣服也要洗净,放回橱里,换回旧衣服。新年算逐渐拉上帷幕,孩子们的心劲也渐渐回落,收了心收拾一下,预备十六开学,年就算完全过完了。

不过,走姨奶奶家那趟近乎长征的艰苦卓绝,我一向记取。我从没有走过如此远的路,平道基本上就耗尽了膂力。一过直东峪往山里拐,一步也不想走了。坚持走一段,就得停下来,歇一歇,再走。这条细如绳的小山道,由一座座山隔着,觉得是无止境的绵长。要不是对过的山沟里还能模糊见到个村庄,便连脚也抬不起来了。过了石板台村,我和弟弟坐在地堰上,大口喘着粗气,悔恨地彼此看一眼。不过,累过了极限再往后,人也就麻痹了,也就不觉累,可肚子却不争光,叽里咕噜地鸣冤叫屈。那时的山野真洁净,地里草不是割回家,便是让羊给啃光,树上更是空空如也,一片叶子也没有。

饥饿并没检测咱们太久,我和弟弟几乎一同灵机一动,瞄上了篮子里的点心。对视一眼,领会一笑。顾不得许多了,不能让尿憋死随成一致。拎出一包,三下五除二解开捆扎的纸捻,抓出一块就大嚼起来。弟弟也不客气,也抓过一块,饥不择食。那次吃点心的甜美,美好溢满了我的每一个汗毛孔,我一辈子都记住。时下不论怎样精巧的糕点,都没有我在野地啃的点心甜美。

没喝一口水,十几块口苏就下了肚,居然没噎的感觉。肚里老实了,才觉得喉咙不得劲,赶忙往以背向阴的地堰下,划拉划拉表层有些黑斑的残雪,掏上两把塞进嘴里。呆了好一会,咽喉、胸部才舒畅一些。吃完半包点心,得把包装康复原状,找些适宜的东西假充也费了不少劲。我爬了好几层地堰,居然发现了许多片没收拾的瓜干。兴奋地捡了几两大把,掰几下摞上,就把空的半拉的点心包称满了。我的手不巧,怎样捆都不是个样儿,大大方方一个梯形包装,让咱们弟兄俩给搞得改头换面。

到了,弟弟挡着姨奶奶,我径自进了她家里间放下。姨奶奶还夸我明理,我差点没笑了,我还把肉自动让表叔看了一下。真不想吃饭,只想睡觉。她家屋里冷,不敢和衣眯着,刚出一身汗,怕伤风。桌上也没几个菜,随意扒拉两口,就往回赶。姨奶奶家光景一般,没糕可押。我自作主张,掏下肉,挎起篮子就走。姨奶奶家不打糕,表叔自觉理亏,也不争着帮我提篮子。白虚惊一场,偷吃点心的事总算瞒住了曩昔,没泄露。

后来上姨奶奶家都是父亲骑车去,咱们都不想再应战极限。不多年,姨奶奶老去了,这门亲属也就不再走动。

八十年代后期,我回到县里作业,串门也只能浮皮潦草。假日时刻有限,就得和两个弟弟分头举动,三两天就得串完门。进门一坐,喝碗水,就得启航走下一家,像是造访。自己也觉得滋味寡淡,像是吃快餐。那几年,饭桌丰盛了许多,肉,已没人稀罕,家家都点了炉子。九十年代后期,走亲属都是租车,不论几家,都是一天串完。一阵风似的往来不断,本心意浓浓的串门减了成色。亲属开着三轮,或骑摩托来县城我家,也往来不断匆匆。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