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郝景芳:为什么我养育孩子不焦虑?

2021-03-24 09:41:12 作者: 著名作家郝景

咱们假定清北全都内部结婚,这个数字降低一半,一年5000个清北二代。那清华北大每年在北京一共录取多少本科生呢?500-600个。

明白了吗?假定其他大学二代都不参与竞争,只有清华北大二代竞争,你家孩子也得在全部清北二代里考到前10%,才能再次进入清北。

你家孩子能在清北二代里排到前10%吗?

你先想想,自己能不能在清北同学里排前10%吧。你难道忘了那些在学校里痛苦不堪、自称学渣的日子了吗?自己都做不到,凭点什么理直气壮地要求自己家娃做到?

这里没算全球各路名校本科生,哈佛耶鲁MIT普林斯顿本科生回北京就业,这部分参与竞争的人数,和清北二代本科出国的人数,就算近似相抵,应该还算是合理近似。因此,只算清华北大二代在北京的人数和每年的录取比例,你就知道清华北大的父母有90%必须接受自己家孩子高考不如自己。

90%清北父母要接受这个现实。那你接不接受自己属于这90%呢?

我不焦虑,是因为我早就接受了现实。

现实是数学。

02

除了清北,北京还有很多其他优秀高校。这些高校毕业的父母也多半留在了北京,他们也期望自己家孩子能够继续考入名校——甚至是比自己的学校更好的名校。

有一句名言:孩子小时候,你怎么能断言孩子的未来。

是的,我们不能断言。父母望子成龙都是可以理解的,哪个家长不是幻想着,万一自己努力推娃,就能推出一个天才娃呢!如果不推,不就耽误了一个天才吗。

对于个体家庭,这都是没问题的,任何期望都是没问题的。但是对于群体就不一样了。在一个均衡系统内,绝对不可能所有家庭的下一代都比前一代社会地位提升。这是绝对不可能的。道理很简单,一个家庭的社会地位,是这个社会中的相对高低,就类似于平均数和排名的概念,不是绝对值,而是相对值。

一个集体里,绝对不可能所有人排名都上升。有人上升,就有人下降。一个集体里,也绝对不可能所有人的成绩都高于平均线,平均线的定义就是:一半人高于它,一半人低于它。“自己的孩子比自己地位更高”,也是不可能所有人同时实现的。

焦虑就来源于此。

如果所有人都追求的是相对地位的提升,那么必然有人满足,有人失望。因为人群必然有上升,也就有下降。必然有相互倾轧,有争夺,有焦虑,有恐惧,有寸土必争,有分秒必争。

这种焦虑哪怕到1亿年以后,哪怕人均月薪到了1亿元,也无法缓解,因为还是会有相对地位的上升下降。

“不可能所有人都高于平均线”。只要真的懂得这句话,就会觉得这一切是多么悲凉。统计力学是人世间各种真理的核心,有这些相互倾轧的时间,真不如去好好读读玻尔兹曼。懂了玻尔兹曼,你对世界的看法会大大革新。

高尔顿是另一位伟大的思想家,19世纪,博物学家高尔顿就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人类的身高是均值回归的?如果高个子父母的子女会更高,矮个子的父母子女会更矮,那么经过千百万年演化,应该演化出一些四五十米高的人类,还有一些四五厘米高的人类。可是我们人类不是这样的。我们的身高回归到一米七的均值。这是为什么?高尔顿由此发现了均值回归的原理,这个原理的意义不亚于相对论。它意味着,高个子的父母生出不如自己高的子女几率更高。

在一个稳定系统内,我们人类是均值回归的。如果你永无止境追求自己的子女优于自己,就好像追求高个子的父母一定生出更高的子女一样,是镜花水月一场。

承认吧,你家孩子不如你自己优秀是大概率事件。这不是他的错,是你不懂统计。

03

很多小城市的父母不理解大城市的家长为什么这么焦虑。按理说,教育焦虑应该源于资源匮乏,可是现实恰恰相反,资源相对匮乏(不至于绝对匮乏)的中小城市不那么焦虑,反而是优质资源溢出来的北京上海家长最焦虑,为什么?

“闺女呀,你以后多创造点就业岗位吧,让其他人斗争得不那么辛苦。”如果我能给我娃提一些期望,可能就是这句话了吧。

07

一不小心说多了。本来想好了只随便说两句,预估了2000字的篇幅,不小心写了5000字。

如果你一直看到结尾这里,不好意思,让你花时间了。

其实我想说的很简单:有那些功夫研究如何内卷胜过其他人,真的不如研究一下如何创造新世界,让世界不那么内卷。

很多人在计算自家孩子内卷水平的时候,一点都不算概率,盲目认为自家孩子肯定能踩着别人胜出,但是在思考创新冒险的时候,恨不得算到小数点后六位,头头是道说着创新的失败概率,以证明还是蜷缩稳妥更为英明。

这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放在更广阔的视角环境中,就没有什么“普通孩子”。我家孩子根本不是“普通孩子”,她/他是非常非常非常独特的优秀的孩子。她/他学习成绩不够好也没事,考不上好学校也没事,不影响我觉得他们一点都不普通,他们都是世界上最独特最优秀的孩子。未来做自己喜欢的职业,一定都是有生命力的、有个性的。我的教育引导和方法一直是鼓励他们自我超越、自我创造、自我实现的。即使他们考不上好的学校,我也相信他们能创造自己的美好人生,甚至创造美好的世界。

我就是这么相信我的孩子。怎么了?不行吗?

我不焦虑,就是因为我相信我的孩子们。

原因也很简单:大城市资源的丰富程度,赶不上优秀人才的积累程度。

大城市的名校资源丰富,因此从初期就聚集了一轮人才,把全国各地的人才吸纳过来,越积越多。就像清北家长在北京越积越多一样,各大城市都有名校聚集来的人才,逐年增加。每个都是智商情商毅力三高的胜者。但是,这些城市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升学率并未同步增加(中考升学率和高考升学率并未增加),也就是说,分子几乎不变,分母的优秀竞争者越来越多。于是大城市的升学困难性反而上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