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与未来
中国曾是世界上天文记录最久远、最完整的国家。然而近代以来,中国天文学跟其他科学技术一样,落后于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国家。在上世纪,老一辈天文学家只能寻求与国外合作,而借用别人的望远镜,意味着多数只能做一些边缘课题。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类的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越来越离不开强大的科研仪器。尤其是大科学装置,和创新思维共同构成了现代科学技术突破的必要条件。过去我国缺少大望远镜设备,天文学家只能在某些领域从理论方面深挖;有了中国天眼,科学家们就可以从观测角度做出更多原创的、世界领先的成果。
被寄予厚望的“中国天眼”不负所托,在调试阶段就系统发现新脉冲星,截至目前,共发现300多颗脉冲星,成为国际瞩目的宇宙观测“利器”。就在前不久,国家天文台科研团队在FAST海量数据中搜寻出三例新的高色散快速射电暴。模型研究表明,FAST探测的快速射电暴样本可以延展到约接近宇宙早期。
图说:3月31日,FAST工程师展示提交观测申请的登录页面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李菂介绍,FAST在很多领域具备超强“发现力”:发现气体星系的数量有望在过去的基础上提高10倍,发现的脉冲星数量有望翻倍,有望发现新的星际分子……这使它可以验证很多科学规律,在引力理论,星系演化,恒星、行星乃至物质和生命的起源等方面,都具备突破的潜力。此外,搜寻星际通信信号,也就是我们理解的探寻“地外文明”,同样是中国天眼的科学目标之一。
“无论是阿雷西博已取得的成就,还是FAST刚开始的努力,都代表着我们这颗行星绚烂的希望。”李菂说。天眼面向全球科学界开放后,外国科学家可以独立或以首席专家身份主导一些研究项目,有潜力的探索性项目也会得到支持,在望远镜时间分配上会有更激烈的竞争。
图说:中国天眼全景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有关负责人表示,天眼开放彰显了中国与国际科学界充分合作的理念。在开放合作中,中国的科学重器将更好地发挥效能,促进重大成果产出,为全人类探索和认识宇宙作出贡献。
新民晚报特派记者 郜阳 我要爆料 联系电话:021-22899999新民网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