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感到孤独|大象公会

2021-04-16 23:39:07 作者: 人为什么会感

孤独感是人类这种社会性动物的紧箍咒。

文|朱不换

什么是孤独感?

当一个人主观上觉得自己社会关系活动的数量太少或者质量太差时,他就会感到一种蔓延的不愉快的情绪。这就是孤独。

客观上,每个人的社交活动频率都不一样,有的人爱热闹,有的人爱独处。

当独处时,人有时会感到放松自在,有时得以从现实纷扰中抽离,从虚空中审视自己。

不过,绝大多数人只要离群独处的时间足够久,都会感到难以忍受的孤独。

有的时候,人会羡慕像美洲豹这样的独居动物。美洲豹除了交配和雌性育崽外,一般不共居也不社交,独来独往,逍遥自得。

但人可能注定无法像美洲豹一样逍遥。因为人大概是世界上最怕孤独的动物。

为什么人最怕孤独

动物按照社会性可以分成几类,而所有高社会性的动物,都害怕孤独。

当遭受社交隔离后,社会性动物都会表现出病痛甚至死亡。社交隔离环境下,果蝇寿命会缩短,小鼠更容易患上肥胖和 2 型糖尿病,更容易出现中风后梗塞,大鼠变得更不爱外出活动了,而小猪的脑功能也受到负面影响。

因为对社会性动物来说,它们哺育子女和觅食自保等活动,都依赖群体活动。脱离社会交往,会令它们陷入低落的情绪和身体状态。

而对人来说,尤其如此。因为人类幼儿依赖父母照顾的时间最漫长。人还是生殖上晚熟的动物,未成年人类要等到十五六岁才能性成熟,才能最低限度的独自生活和繁育下一代。

在此之前,未成年人都需要父母等成年亲人分享食物、资源和关怀。成年人类需要牺牲自己很大一部分资源、快乐和自由用于育儿,有时甚至要承担伤病和死亡风险。

但成年人类并不是无私的天使,他们凭什么要牺牲自己的快乐,成全幼儿?凭什么要牺牲自己的自由,成全家庭和社群?

是人与人之间天生的依恋关系,把成年人和子女、社群绑定在了一起。大部分成年人在长期远离亲友熟人时,都会感到孤独难耐。

从进化角度看,孤独感是一种能力。它会在一个人远离家庭、部落时用焦躁、刺痛的感觉提醒、刺激这个人,催促他回家履行社群责任。

孤独感像一只紧箍咒,会在一个人想要自己逍遥自在的时候,把他拉回社群。

在漫长的历史上,那些远离家庭、部落时也不感到孤独的成年人,他们的子女因为缺乏养育和保护,往往难以活到成年;这样,他们的基因更容易失传。经过一代代的筛选淘汰,留存下来的人类大都是孤独的易感人群。

不过,落到具体的个人身上,孤独感仍是一种难以忍受的重担。

一个人有多孤独,取决于他在社交方面的机会、技能和心态。

孤独感从哪里来

实际上,一个人在某个领域获得的是快乐还是痛苦,往往可以分解为机会、技能和心态三个方面:

机会:你在这个领域的机会和资源丰富吗?

技能:你有能力开发享用这些机会吗?

心态:你怎样感知和评价你的活动和体验?

在社会关系方面,一个人孤独与否,也可以还原到这三个方面。

社交机会少的人容易孤独。残疾人和赤贫者是所有人群中最孤独的,因为他们身体和经济缺憾限制了他们的社交选择。

而不同年龄的人中,未成年人和老人最容易孤独,因为这两个年龄段的社交选择机会也偏少。

?对欧洲 25 国的一项孤独调查显示,孤独随年龄呈现 U 型曲线,最孤独的是老人和孩子。

未成年人容易孤独,因为,未成年人的生活很大程度上是被父母和学校安排的,他们往往既无法选择与自己喜欢、合得来的人呆在一起,也难以选择离开自己讨厌的老师同学,常常只能在无聊的课堂和作业中消磨大部分时光。

而老年人不得不面对亲密社交联系的流失:子女离家独立生活,退休后不再与工作伙伴频繁交流,配偶重病乃至去世……

相比之下,中青年人如果工作不愉快可以换工作,婚恋不愉快可以换对象,邻里环境不满意可以搬家,选择的自由度比老人、孩子要大得多。

青年、中年人可能进入某种特定关系上的孤独,如想恋爱而不得,渴望事业被认可而不能,但不太容易陷入童年或老年那种弥漫性的孤独。

而即使身处相同年龄、社会地位,也有的人容易孤独,有的人不容易孤独,这和社交技能有关。

社交技能较好的人,能在社交相处中令对方和自己都感到舒适,更容易获得社交方面的快感奖励。而这些心理上的正反馈会激励他积极投入自己感兴趣的社交活动,远离孤独感。而社交技能较差的人,则容易因社交挫败,陷入逃避和孤独。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