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定终生!加拿大网友跨洋都要买东莞斫(zhuó)琴师的琴!

2021-04-23 12:18:39 作者: 琴定终生!加

新朋友点击「莞香花开」可快速关注

从门外汉到成为琴人

再到成长为一位出色的

斫(zhuó)琴师

王可逊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初心

在东莞下坝坊,藏着一座看似不起眼的庭院,走上石阶,推开历经百年的木门,琴声荡漾在耳畔。

“绿芜墙绕青苔院,中庭日淡芭蕉卷。”宛如世外桃源,这里就是王可逊创立的绿绮琴院。

在琴院中,笔者一行见到了这位古琴岭南派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可逊,谈及古琴,他的眼中总会闪烁着光芒,透露出坚毅的力量。

“不务正业”,却成了复制东莞古代名琴的业界大咖

王可逊与古琴的最初的结缘要追溯到十二岁的那一年,还是孩子的他偶然间从广播里听到了美国宇航局发射卫星“旅行者”1号时曾携带的音乐,其中便有中国古琴曲《高山流水》。

当时,古琴那悠扬古老的声音,从此在心底埋下了萌芽的种子。

二十多年后,王可逊拜师岭南派古琴大师谢导秀开始系统地学习古琴,就此踏上习琴之路。

短短数年,他就熟练掌握了各种弹奏技法,并逐渐形成了对古琴独到的见解和感受。

王可逊介绍到,那时候,东莞会弹奏古琴的人屈指可数,会制作古琴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从一位弹琴人想要一张好琴的简单愿望,到成为一名斫琴师,其中艰辛可想而知。

系统阐述古琴制作的文献资料不多,为制作古琴,他终日扎身在各种晦涩难懂的古籍中,埋头在库房里,奔走全国各地寻找适合的制作木材……

原本从商的他,在别人眼中变得有点“不务正业”,生活仿佛只剩下“学琴”和“斫琴”两件事。

“斫琴,从木胎到上漆,不断的打磨,无数遍的上漆、推光,要求是极为严苛的,而这个过程实际上是枯燥的。”

通常制作一张古琴需要耗费2年左右的时间。

斫琴工序繁多,当中不乏重物操作,例如用斧头刨、用机器磨等,即便辛苦,王可逊对古琴的热爱有增无减,一颗热忱之心激励他走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在失败中总结。”王可逊说。经过不懈努力,他逐渐摸索出斫琴的门道,技艺开始逐步成熟起来,得到了文化界人士的认可。

2014年,王可逊 精心复制的古琴“绿绮台”被可园博物馆收藏。

曾有远在加拿大的网友偶然间在视频平台看到他的古琴视频,便一眼喜欢上,不惜千里迢迢跨洋购买。

匠心接力传承,唤醒中国传统工艺的魅力

为延续“绿绮琴缘”,他创立绿绮琴院,在这里传道受业,将古琴文化在东莞推向一个新高度。越来越多人因为他了解古琴、爱上古琴。经过推广和普及,东莞学古琴的人已经由十余年前的寥寥数人上升到了数百人。

在王可逊看来,每一张琴都是经过了时间的打磨,独一无二、有生命的存在,而匠人之心也是如此,经历时间沉淀,坚守初心,一代代传承。

除了教授弹奏古琴,他还致力于传授手工斫琴工艺。在琴院中,笔者见到了一位在斫琴工作室中忙碌的年轻人。他就是王可逊的徒弟吴子昌。因为女朋友在王可逊麾下学习弹琴,机缘巧合下,子昌与古琴结缘,并被古琴吸引,从此爱上古琴,决定拜师学艺。

谈及古琴,这位腼腆的年轻人,仿佛打开了话匣子,眼里闪着光。“以前我从事的是厨师行业,自从接触古琴后,便被它悠扬的琴声吸引,并想要了解和学习它的制作工艺。” 在他看来,斫琴并不是一件艰苦枯燥的事情,每一步都像是在为琴注入生命力。即使是跨行从零开始学习,困难重重,他也不曾放弃。

王可逊对古琴的热爱与坚持也深深影响了他的儿子。在王可逊的熏陶下,儿子王子寿也对古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中毕业后,他选择了远赴日本学习漆工艺。传统漆工艺传承千年,也是古琴制作工艺中的重要一环。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