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侵犯知识产权案件量大幅增加,犯罪产业链日趋成熟

2021-04-25 15:53:31 作者: 本市侵犯知识

新民晚报讯 (记者 郭剑烽)本市侵犯知识产权案件犯罪产业链日趋成熟,各环节深度分散隐匿;互联网仍是知识产权犯罪高发领域,黑手已伸向“直播带货”经营模式。在世界知识产权日来临之际。上海市检察院今天上午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2020年上海市检察机关办理的知识产权犯罪案件的相关情况和特点,同时发布了《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指南》。

图说:上海市检察院今天上午召开新闻发布会。上海市检察院供图(下同)

罚金最高额达1200万,商标权类案量增幅最大

据介绍,去年全市检察机关受理侵犯知识产权案件量大幅上升,办案效率显著提升。其中,全市检察机关受理侵犯知识产权审查逮捕案件866件2139人,案件数及人数分别同比增长95%、123%;受理侵犯知识产权审查起诉案件671件1415人,案件数及人数分别同比上升40%、27%。其中,商标权类案件量增幅最为明显,增长76%。

图说:2016-2020年审查逮捕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

犯罪主体特征有变化,共同犯罪、单位犯罪显著增长。2020年,在全市检察机关提起公诉的602件侵犯知识产权案件、1289人中,参与共同犯罪980人,占总人数的76%,同比增长126.8%。

2020年全市知识产权公诉案件生效判决407件816人,其中,判处三年以下(包含三年)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人员占比90.2%,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占比79.17%,平均罚金数额19.55万元,同比上升8%,罚金最高额达1200万。此外,2020年生效裁判对涉及食药品领域的商标犯罪的3名被告人及长期从事著作权犯罪的4名被告人依法适用禁止令与职业禁止。

从这些案件中发现,侵犯知识产权案件犯罪产业链日趋成熟,各环节深度分散隐匿。上下游产业链进一步延长,制假地与销假地往往分散多处,彼此联络更加隐蔽,犯罪参与主体增多,对侦查取证、行为定性、数额认定都带来更大挑战。

同时,互联网仍是知识产权犯罪高发领域。依托互联网实施的知识产权犯罪具有隐蔽性强、传播迅速等特点。出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其场所已由线下转为线上,通过电商平台、社交软件等媒介更易兑现假货利润。

商标犯罪新型案件频现,黑手伸向“直播带货”经营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商标犯罪对象多样化,首例新型案件频现。2020年,本市检察机关先后办理了本市首例假冒组合商标、地理标志集体商标、取得领土延伸保护的国际注册商标等新类型案件。在首例假冒地理标志集体商标案中,被告人假冒的“BORDEAUX”(波尔多)商标系法国波尔多葡萄酒业联合会在我国注册的地理标志集体商标,本案是上海市检察机关建议行政执法机关移送犯罪线索的典型案例。

需要关注的是,“直播带货”组织化运营,共享经济下售假风险凸显。随着网红经济新业态日趋成熟,售假团伙也将触手伸向这一领域。犯罪团伙利用“直播带货”经营模式,内部分工明确,数名被告人分别负责对接商家、筛选直播商品、安排主播档期、管理直播后台链接,以及负责售后和粉丝群维护,给消费者造成正规经营、正品销售的假象。

此外,需要强调的是,协助售假新模式出现,抽取服务费亦须承担刑责。随着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犯罪行为的跨境化及上下游产业链的分工细化,帮助售假的行为亦趋向多样化。如在林某某等人特大跨境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案中,涉案人员不直接从销售中赚取差价,而是为上游供货商和下游境外采购商提供翻译、付款、仓储、发货等服务,从销售额中抽取服务费,最终帮助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达1.09亿余元。虽然涉案人员没有直接参与侵权商品的生产、销售环节,但在未经权利人授权的情况下,此类故意帮助他人实施商标权犯罪的行为也应承担刑事责任。

玩具、影视作品、软件成为著作权犯罪多发领域

影视作品依然是侵犯著作权案中最为常见的犯罪对象,常见有“服务器”侵权模式和“深度链接”侵权模式。前者由于运营成本较高,更多呈现公司化经营;后者仅需破解链接技术即能实现侵权作品的传播,故更多呈现单人作案。

2020年,侵犯玩具著作权类案件在全部著作权类案件中占比27.4%,玩具已成为主要犯罪对象之一。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及独特的审美价值的玩具设计,可以认定为受著作权法保护的美术作品,且受众广、价值高。

破坏技术措施、侵犯音频著作权等新类型案件出现。上海市检察机关在办理“深度链接”模式下侵犯著作权案件中,率先将“破坏技术措施”,即通过技术手段破坏网站经营者设立的防止影视作品被链接的保护措施直接盗链影视剧,作为入罪考量要件。

还出现了以“比特币”等电子“货币”进行犯罪资金支付的新情况。由于“比特币”等加密电子“货币”具备匿名属性,无法追查到交易人身份情况,因此在部分著作权类案件中成为犯罪资金往来的工具。如在谢某某侵犯著作权案中,同案犯赵某某协助运营游戏私服,谢某某通过“火币网”的“比特币”交易平台向其支付报酬,后赵某某再将“比特币”提现,以实现隐匿交易的目的。

侵犯商业秘密犯罪源于企业保密管理机制不完备

检察机关发现,侵犯商业秘密犯罪高发于负有保密义务的内部人员。2020年上海市检察机关受理的商业秘密案件,均为权利人向公安机关报案而启动刑事诉讼程序。究其原因,企业保密管理机制不完备的情况较为普遍。

从2020年受理的案件来看,报案的权利单位与犯罪行为人均签署过保密协议,但仍然发生商业秘密被窃取、披露和使用的情况,折射出企业在商业秘密的管理和保护上存在漏洞。一是保密协议过于笼统,以口头形式约定,也并未支付过保密费用。二是保密措施存在漏洞,涉密工作电脑未采取保密设置,涉密文件打开无密码、涉密图纸无标记、涉密人员携相关设备外出工作无记录等。三是保密教育流于形式,企业未明确密点范畴,负有保密义务的员工也不清楚自己接触的技术信息或者经营信息是否属于本单位的商业秘密,法律意识淡薄。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