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90后”书记:卖相打扮被品头论足,“可以加班,但不能不睡懒觉”

2021-05-02 18:22:02 作者: 上海“90后

因为人口普查的缘故,去年底的一天,记者和隔壁邻居被同时敲开了门。门口站着一位二十多岁的女孩,扎一个卷曲的马尾辫,自称“居委会的”。麻利地记录了信息后,女孩很有礼貌地道别。邻居这时却忍不住嘀咕:“‘90后’都做社区干部了吗?”。

“90后”做了社区干部,让人有些惊讶,大概是因为“居委干部都是大妈”的刻板印象太深入人心了。不过,这也侧面反映出居村工作的复杂性——人们普遍觉得,那些鸡毛蒜皮的琐事,年轻人是应付不来的。上海过去10年涌现的“小巷总理”的优秀典型,大多也是富有生活经验的“50后”“60后”。

可上海的治理基底却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就在不久前的村居党组织换届中,上海4000余个居民区里共涌现了51名“90后”书记。1000余个行政村里,“90后”村支书也纷纷冒头。

年轻人不光参与社区治理,甚至成了上海基层治理单元的“掌门人”。这背后透射出一座城市怎样的治理逻辑和现实需要?

记者采访了几位上海居村“90后”书记,或许有助于我们构建一个更加立体的当代社区干部形象,透视当下上海的新型社区关系。

“就是有点不大像书记……”

“俞书记,侬真时髦。”普陀区桃浦镇同济沪西小区的居民吴阿姨拦住了俞浩泉的电瓶车。她端详来,端详去,眼前这个小伙子长得浓眉大眼,衣服整齐洁净,头发根根直立,还反着光。“就是有点不大像书记……”

自去年底上任同济沪西居民区书记以来,好多居民明里暗里品头论足过俞浩泉的卖相打扮。他既觉好笑,又有些无奈。“我只是穿了一件普通的牛仔衬衫,打了一点发蜡而已。哪里不像‘书记’?”

上海“90后”书记:卖相打扮被品头论足,“可以加班,但不能不睡懒觉”

工作之外的俞浩泉。

同济沪西小区上一任居民区书记是56岁时从岗位上退下来的,她走后,换上了28岁的俞浩泉。一些老年居民对俞浩泉这个“孙辈”有疑虑。刚到社区那会儿,因为搞错几位老干部居民退休前的行政级别,俞书记还被他们拉到一边苦口婆心地“教育”过。

可没过多长时间,俞书记开始办大事了。他要改革小区的停车位和绿化结构。小区有92辆车,42个车位,长期供需不平衡。俞浩泉找人画了图纸,如果将小区东西南三侧绿地归并到一起,可以在不减少绿化率的前提下,补足车位缺口。这一方案得到90%以上的居民同意,但仍有33户居民,“不让进门,也不听解释”,俞浩泉为此绞尽脑汁。

在社区办“大事、难事”遇阻并不足以说明什么。相反,对“90后”书记们来说,这些正是他们进入社区一块最好的敲门砖。

刚满30岁的范是华,不久前刚从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北梅园社区副书记的岗位上提正。能得到居民拥护,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范书记可以帮我们装电梯”。

上海“90后”书记:卖相打扮被品头论足,“可以加班,但不能不睡懒觉”

范是华一有时间,就走到居民中,讨论加装电梯相关事宜。

装电梯是居民自治行为,流程烦琐庞杂,并不是所有居委会都愿意插手。但范是华花了大量时间研究老房加装电梯的推进办法,还成功帮助小区里十几个楼栋率先装上。这一下,范是华“出圈”了。走在小区里,不少居民远远看见这个瘦高个子,都会点头招手。

过去人们理解的社区,是一个基于居住关系的人际网络。特别在计划经济的年代,人与社区的连接是极紧密的,且不说居民三天两头找居委会开各式各样的“介绍信”,就是处理邻里、夫妻矛盾,也仰赖于代表组织权威的居民区书记。这就难免造成一种时代性的误读,似乎当书记的,必须要和居民打成一片,才能把小区治理好。

然而从小书记们有限的经验看,今天的社区关系早已发生了重要的转折。随着人的私域边界越来越清晰,城市居民与社区之间的情感连接,也更多地转变为事务性连接。换句话说,如果居民和他所在的社区没有产生具体的利益相关,他甚至不必知道居委会的大门朝哪开。

“所以老书记过去常教导我们要多‘上门’,其实这是很困难的。”俞浩泉说,现在你想到居民家去,必须有充足的理由。你想和居民加个微信,还可能遭到拒绝……

不过,自从为小区完成了车位改造后,俞浩泉明显觉得自己多了一些拥护者,“可能是那些从中得利的年轻车主吧。总之后来再推物业费调价等工作,就比较平顺。”

老百姓要的,是办得了事的书记。这让许多小书记得以用干劲和创意弥补自己年龄和经验方面的劣势。但小书记的上任,给社区关系带来的客观影响也不容回避:29岁的蒋申杰是目前奉贤区唯一一名“90后”村书记,他告诉记者,他将工作重心放在带领乡村产业发展、村民富裕上,是因为“治理这一块,我感觉老百姓还是愿意靠自己。现在村民之间有矛盾,通常不找书记。”

俞浩泉也感到,自己上任后,“原来老书记和居民的那种亲密关系就断掉了”,“可能老居民觉得和我有代沟,家长里短也不会找我抱怨。”

再“冷漠”或疏离,总有“人情味”在里面

近两年,上海大力推进基层数字化建设,社区有了智能设备的系统性支持,对社区干部的人力依赖似乎在逐步减弱。

然而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年轻社区干部却在机制安排下“回炉再造”。譬如普陀区委组织部近年来展开的“大梁带小梁”工作制,让梁慧丽等一批全国模范的居民区书记成为年轻书记的带教老师,手把手传授社区工作经验。

这恰恰说明,社区环境再发展、再变化,内里一些核心的治理逻辑还是一脉相承的。

前些日子北梅园社区一个80岁老太太摔倒了,书记范是华第一时间赶过去后,围着老太太急出一脑门子汗。北梅园社区是老旧公房,2360户居民中,老年人占一半以上。发病、摔倒等突发情况几乎是防不胜防。“万一遇上了,我又没什么处置经验,老人也等不起,我就赶紧打电话给……”范是华报了一串居民区老书记的名字,他们中有的是范是华的带教老师,有的早已退休,他们提供的方法,让范是华觉得“屡试不爽”。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