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他对待翻译如此认真,
就是想在这个领域赢得西方人的尊敬。
美国当代戏剧大师米勒,
说起他的翻译才能,赞叹不已:
“英若诚的翻译即时,口语化,
有他在边上为我翻译,
我都忘了我不懂中文。
他的翻译出口迅速,毫不迟疑。”
国外大师在和他交谈后,
纷纷被他的语言才华和人格魅力所折服,
费里莎· 朗德利教授在日记中,
这样描述他:“英若诚是位杰出的人,
他的思想极为深邃。”
可如此才华横溢,倾尽全力爱国的他,
却曾在文革期间,突然就失踪了三年,
家人说:
也不知他是干了特务还是反革命,
反正让人民政府给抓起来了。
那是1968年,他被捕入狱后,
妻子第二天也被抓了,
才16岁的女儿被送到内蒙古插队,
7岁的儿子英达先是跟奶奶生活,
后来被迫流浪街头,
住在下水道里,在街头要饭。
身为王公贵族的后代,
闻名中外的大艺术家,
他从未遭遇过如此境况,
这是他一生最黑暗的时光。
三年后,他又被无罪释放了,
出来后,他整个人都变形了,
瘦得亲朋好友都不认识。
经历过如此劫难,
可他仍然对生活充满热情,
重新登上舞台给其他人带去欢乐。
再之后他还成了文化部副部长,
而且他还是唯一一个在副部长任上,
仍坚持在舞台上表演的人。
英若诚与戴安娜王妃在《末代皇帝》英国首映式
到了晚年,他还是活到老学到老,
看到年轻人用电脑,就去请了电脑老师,
开始一点一点学电脑,
再后来,他因为肝病,
多次被医院下病危通知书。
但他还是十分开朗,总是“不服输”,
经常与友人偷偷“逃离”病房外出吃饭,
而他临终前在病床上,
还口述了一本自传,
英文版叫《Voices Carry》,
是“人已去,声宛在”的意思,
中文版名为《水流云在》。
这本自传当初是由美国人康开丽,
根据他的英文自述整理而成的。
一般人的自传,
都是从自己出生开始讲起,
而他的自传,
就是先从自己那三年的监狱生活开始的。
当年落入监狱后,
他曾亲眼看见犯人或疯了,或自杀,
暗无天日的监狱时时刻刻都让人窒息,
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想的却是:
我绝不能重蹈他们的覆辙,
我要在监狱里吸收有用的东西,
靠自己的智慧和幽默感生存下去。
他给自己计划每天要做的事,
先是从学习做勺子开始。
他绞尽脑汁,寻找做勺子用的材料,
最终,在有限的条件下,
仅用木头和碎玻璃,
就真的做出了一把漂亮勺子。
之后,他又开始捣鼓起做毛笔……
一般人被关到监狱,
肯定都是浑浑噩噩度日,
可他非但没有意志消沉,
还努力学习一切能学的。
他虚心向犯人们请教,
学习他们所会的技能和身上的智慧。
有位从香港来的工程师懂电,
他就从他那里学习了,
怎样发电,怎么储存所发的电,
怎样在没有现代设备的情况下建造浴室。
监狱长经常会把犯人们,
集合在院子里,通常是因为,
需要会某样手艺的人。
有次,他们被集合在院子里,
监狱长问:
你们当中谁会干水泥活?
他第一个举手。
不久,他们又被集合在院子里,
监狱长问:
你们当中谁会做腌青椒?
又是他第一个举手。
监狱长很惊讶:这你也会?
他答:“我会!”
最终,他做的腌青椒很不错,
还改善了监狱里的伙食。
无论需要什么样的手艺人,
他总是第一个举手,
只为了能尽早离开牢房,
回到家人的身边。
生活是一场悲剧,
可他却当喜剧去演。
鄙视绝望,拥抱希望,
当一个人在最没有幽默感、
最没有尊严的情况下,
依旧保持幽默,乐观,
充满希望和创意,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
而在中文版的这本书中,
他娓娓地讲述自己如何为争取,
多得到一点儿自由而揽活干,
如何对诸如秘制手工艺品上了瘾,
跟狱友学手艺,
以便“没有时间胡思乱想钻牛角尖”……
他自动将在狱中不愉快的经历全部过滤,
记下的只有给自己找事儿干的自娱自乐,
有好东西和狱友相互分享时的患难与共。
说得如此轻松而又好玩,
以至于他的儿子英达听到这段经历,
以为他就是去“玩了几年”,甚至非常向往。